理學三先生分別是哪三位?他們在理學上有哪些成就?

理學三先生分別是哪三位?他們在理學上有哪些成就?

理學三先生分別是哪三位?他們在理學上有哪些成就?

國學小知識

北宋理學的先驅者是被歐陽修稱為「宋初三先生」的胡瑗(安定先生)、孫復(泰山先生)、石介(徂徠先生),是宋朝理學承范仲淹,開張載兩宋理學的過渡人物。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胡瑗(993~1059)字翼之,泰州如皋(今江蘇如皋)人。中國北宋學者。理學先驅、思想家和教育家。因世居陝西路安定堡,世稱安定先生。慶歷二年至嘉祐元年歷任太子中捨、光祿寺丞、天章閣侍講等。

孫復992~1057字明復,晉州平陽(今臨汾)人。學於泰山,研《春秋》,任教太學,攘斥佛老,倡尊王(即鼓吹宋為正統,遼為蠻夷)。

石介(1005~1045)宋代散文家。字守道。兗州奉符(今山東泰安)人。曾居徂徠山(泰安城東南)下,時人尊稱徂徠先生。26歲時,舉進士,歷任鄆州觀察推官、南京留守推官等職,後為國子監直講、太子中允、直集賢院。

《宋元學案》在《泰山學案》中把胡緩稱為「泰山學侶」,並在《安定學案》中說:「胡瑗家貧,無以自給。往泰山,與孫明復、石守道同學。攻苦食淡,終夜不寢,一坐十年不歸。得家書,見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澗中,不復展,恐擾心也。」

現在泰山仍舊有投書澗。但是,如果把孫復、石介在泰山辦學的時間與胡緩在這段時間內的活動互相對照起來,就可以看出,胡緩「讀書泰山」、「十年不歸」之說是有明顯漏洞的。

宋仁宗景拓二年石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任留守推官,對「流落京哉」的孫復甚為推崇。當時孫復已年逾四十,尚未娶妻,生活難以自給。在石介的幫助下,孫復往泰山腳下聚徒授經。同一年,時任蘇州知事的范仲淹,奏請設立州學,聘胡緩為蘇州州學教授。

這時他們三人,一個在商丘,一個在蘇州,一個在泰山。

景拓三年,孫復在泰山聚徒授經,胡緩奉詔進京,參與校訂律呂的工作,得授校書郎。寶元元年,石介南京秩滿,代父遠任嘉州軍事判官。九月抵嘉州。月餘,因繼母去世,歸祖徠奔喪。次年三月,父石丙卒。從此丁憂在家,躬耕祖徠山下,並開館授徒。慶歷二年,石介服除,任國子監直講。

這年十一月,由於范仲淹、富弼等的推薦,仁宗皇帝詔授「泰山處士孫復為國子監直講」。時任湖州知州的滕子京,聘胡緩為湖州州學教授,胡緩又在湖州實踐他的蘇湖教學法。

以上事實說明,從宋仁宗景拓二年到慶歷二年的前後八年間,孫復在泰山書院執教,石介除在南京商丘等地為官外,只在祖徠居喪三年,而胡緩卻是在蘇、胡兩地任教職,並且參與過校訂律呂的工作。

他們三人不可能在泰山「同學」,胡緩「讀書泰山十年不歸」之說是難以成立的。

但是這並不阻礙三先生間學術和情誼的交流。石介曾經讚許孫復曰:「先生之道無少於說而過於公孫城,他日聖君聘而用之,吾君軼高宗而登堯舜矣。先生舟楫於巨川而霖雨於旱歲矣。噫先生豈真隱者哉!」

當他延請孫復來泰山教學時,石介已經是「知名於山東」的大儒,而他卻親執弟子之禮,以向世人曉示尊師重道之重要性。後來三先生皆入教太學,很多宋代的學者都受他們影響。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國學小知識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