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圍魏救趙"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古代流傳至今的成語,很多是出自古代的著名盛事,有些則是因為影響太大,最後才流傳千古。而"圍魏救趙",可以稱得上是兩個條件都符合。經此一役,魏國的第一代霸主之位,被換去,龐涓成為聲名鵲起的謀士,田忌也成為威震天下的大將。而"圍魏救趙"發生的這場戰役,名為——桂陵之戰。
背景
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各國紛紛變法圖強,而當時對於各變法成功的國家,是李悝所在的魏國。魏國經過李悝的變法,政治、經濟、軍事、人文等各方面都青雲直上,遠超各國。可是,魏國的強大,引起了其他諸侯國的注意,公元前356年,趙國、齊國、宋國、燕國等四個國家的國君,開始了會面,目的很簡單,就是阻止魏國的做大,以免最後各國都成為池中之魚,都得遭殃。
可是,魏國當時的霸主之位,不是白做的。沒多久,多國會盟的消息就被魏國知道,為了防止被結盟的各國打垮,他們也採取了措施,用來化解危難。而趙國之所以挑起各國對魏國的仇怨,原因是因為兩年前,也就是公元前354年,他們攻打了魏國的附屬國衛國,此事被魏國知道,魏國就出兵幫助了衛國。所採用的方法就是,直接派兵將趙國的國都給圍了。
經過
為了自救,在公元353年,趙國開始派遣使者,到諸國求助,所到的國家有齊國和楚國。當時齊國的國君是齊威王,他是一代名主,當時他詢問大臣們對此事的意見,但是齊國的丞相鄒忌認為,魏國強大,不好為了趙國得罪霸主。可是,同朝的段干朋卻持不同意見,他認為,齊威王此時出兵是有可能勝利,只要選好地點,用拖延的戰法,就可以把魏軍拖垮。如此一來,魏國有了足夠的時間和機會來直接攻打邯鄲,而齊國則可以趁機救援趙國。
所以,齊威王還派了一路大軍,與宋國、衛國會和;還派遣田忌為將,前往救援趙國。當時田忌的軍師,是後來名震天下的孫臏,孫臏的想法和段干鵬的想法不謀而合,但是他卻改變了策略。想出了新的攻擊地點。
他認為,魏國雖然強大,但是趙國也不不弱,加上魏國攻打的地方還是趙國的國度邯鄲,攻城之戰原本難度就高,攻打一個國家的國度,難度會更高。因為,國都有一個國家的宗廟社稷,必定有重兵把守,而且城牆肯定也很高很堅固,攻打下來並不容易,很需要一段時間。
所以,魏國攻打邯鄲定傾了很對兵力,此時的魏國都城大梁,卻是空虛之時。因此,孫臏建議將齊國攻打的地點,換為魏國的都城大梁。但是,孫臏也知道龐涓不會輕易上當,他建議田忌,不直接攻城,而是將攻打的地點換為魏國的平陵,因為平陵雖小,但是範圍廣,人口也多,易守難攻。
更重要的是平陵南鄰宋國,北鄰衛國,攻打途中要經過一個叫做市丘的地方。只要從此過,運輸糧食的道路就會被斷,會給人一種齊國的將領是個蠢貨的假象,可以誘惑魏國的龐涓撤軍。田忌很信任孫臏,按照他的建議,開始攻打平陵,但是平陵地形有很大的優勢,他一敗再敗,蠢貨的印象更加深入人心。
結果
但是孫臏並非將砝碼全部壓在了平陵,他還派了其他的軍隊去直接攻打大梁。如此一來,原本的"蠢貨將領"的印象,加上國都被圍的怒氣。考慮到齊國的將領是個蠢貨,龐涓就放心的帶著人往回跑,結果,孫臏更厲害,他讓田忌跑著丟著東西,讓龐涓繼續加深他是個無能之人的印象。
輕敵的龐涓,甚至只帶了輕便的兵器就往大梁來,結果,被田忌引到了,孫臏帶領主力部隊在桂嶺設下的包圍圈,最後,龐涓被抓。 而孫臏因為在這場戰鬥中,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創造了 "圍魏救趙"的戰法,也讓此戰法在後世被廣為流傳和應用。
分析
而這場戰役之所以千古留名,是因為齊國的各個勢力相互配合、信任。齊威王善於納諫,相信臣子的建議,派遣大軍出戰,才有了勝利的機會。而孫臏所謂軍師,以自己的才智說服將領信任他,採用自己的戰法。田忌身為大將,也是善於納諫,信任孫臏的方法,同時自己也善於打仗,兩人配合默契,利用對方的弱勢,捏準了對方的心理,打贏了這場大戰。一個成為千古留名的大將,一個成為千古留名的軍師,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