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關於「神」文化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神"是神秘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至於是否真實存在誰也說不上,因為沒人真正見過神,哪怕是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也不敢說世界上就真的沒有"神"的存在。畢竟在全世界,都有流傳關於"神"的傳說,它是一種信仰,也是一種寄托。
"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說文》
西方信奉的是上帝,認為是上帝創造了這個世界(神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聖經》),上帝無處不在,同時又無所不能,人類是有罪在身的,人間生存就是在贖罪,所以西方信奉上帝的教徒們一直以來都虔誠無比,沒有懷疑過上帝是否真實存在。
伊斯蘭教這邊也是,他們認為真主才是這個世界唯一的主,是至高無上的造物主。
至於我們信奉的神明,那就又是一個樣子。畢竟我們信奉的神明太多了,不像他們一樣上帝就是上帝,真主就是真主的。
在我們的認知中,每一個神明的作用都是不一樣的,遇到什麼事,該去祭拜哪位神都是有講究的;愛情婚姻方面有月老、健康長壽拜壽星、想要發財就找財神爺、一方平安歸土地爺管,總之就是各司其職。
不知各位發現沒有,我們對於神的態度通常只是敬仰,很少有人真的去信他們,只是求得心理上的安慰就好了。
中國人"敬神"卻不"信神",這到底是何緣故?
上古時代,流傳著很多的神話故事,從盤古開天闢地到女媧捏土造人。到炎黃時代,再到堯舜禹禪讓,以及禹建立的夏朝,神到底是真的存在,又或者只是傳說,我們沒有辦法去考證這些歷史是否真實。
直到商朝時期的甲骨文被我們發現,我們才真正地瞭解到上古時期,祖先們生活在一個怎樣的環境之中。
在我們腳下的土地還有一個別稱"神州大地",足以可見我們的先祖對"神"的敬仰和信任。
同西方一樣,一開始都是畢恭畢敬的,只不過後來在思想上發生了重大的轉變,慢慢就從"信"變成了"敬"。
商就是一個以神為尊的朝代,神的地位要比王高得多。行事都要聽從神的旨意,人是完全依附於神,受神的支配,巫師則是處於社會的最高層,是連接神與人之間的信使,是交流的橋樑,所以在當時起決定作用的是巫師,並不是王。
商朝人用龜甲,周朝人用筮,我們現在發現的甲骨文,就是用來記載占卜結果的卜辭。在那個時候,神明在中國的地位,就像是上帝在西方的地位一樣。
在商朝,有一位賢者名叫伊尹。伊尹輔助商湯滅掉夏桀,前後又輔佐了商朝五任君主,活了一百歲,以天子之禮葬於亳都(今河南商丘市)。他是商的開國元老,被封為輔政大臣,相當於後來的丞相,除此之外他還有另一個身份,那就是巫師。所以他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在輔佐商王太甲的時候,動用了一次"神明"旨意。
太甲當上王之後,不遵守祖宗立的法制,驕橫、不問民間疾苦、貪圖享樂,對臣民十分殘暴。伊尹多次規勸他,讓他勤政愛民,可是他並不聽伊尹的勸告,依然我行我素。太甲三年,伊尹將太甲關在王都郊外的桐宮(今河南偃師),讓他閉門思過,而伊尹自己則攝政當國,代天子職權。太甲在伊尹的耐心開導下,悔過反省,痛改前非,施行仁義,伊尹便迎太甲歸朝當政。
雖然伊尹能夠罷免王,但是自己卻沒有坐上王位,這是由於他始終強調的是"德"。伊尹教育太甲的時候說過:"神明喜歡為政以德,如果,君主有道上天就會賜福於他,如果,天子無德上天也會懲罰他"。那麼在伊尹時代,人們對於神的看法是同西方一樣至高無上還是僅僅作為一種政治手段?這點我們不得而知。不過能夠確定的是,"神明"的地位很高,連王都可以被廢除。
真正做出改變的則是他的兒子伊陟,將"以德治國"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伊尹死後,伊陟就開始輔佐王統治天下,他輔佐的是商朝的第九任君主太戊,執政七十五年,是商朝在位時間最久的一位君主。太戊繼位的時候,商就開始呈現出衰敗的跡象,並且還發生了一件比較震驚天下的事。
在商的都城朝堂之上,有一顆怪異的桑樹和楮樹合生,一夜之間就長到了需要兩手合抱的程度。按照當時人民的思想,這是不祥的徵兆,是上天,是神明的警示。於是太戊向伊陟請教,伊陟輕飄飄地說了一句話:"我聽說過,妖怪是沒辦法戰勝有德行的君主的,所以,你只要注意自己的德行,就沒什麼好怕的"。這幾句放在現在,是再平常不過的一句話,但是,放在那個封建迷信的時代,是多麼的不可思議。
聽了伊陟話的太戊,對自己的德行方面十分重視,重新拾起"以德治國"的方針策略,使商朝再度復興。這也讓他與太甲、祖乙並稱為對商朝最有貢獻的君主。而這句話也演變出了一個成語"妖不勝德"。但是,讓人感到奇怪的是,最後那棵奇異的樹竟然莫名地枯死了。
正是由於伊陟提出的"妖不勝德",使得人們的思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於神明,對於鬼怪的看法,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具有了初步的"民本"思想。
經過一代代的流傳和演變,成為了我們現在的主流思想觀念,"敬"而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