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和劉禹錫的生死情!柳宗元和劉禹錫是怎麼相識相知的?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怎樣才算的上是朋友?其實每一個人在自己的心中都有對朋友的定義。莊子曾今說過:「君子之交淡如水」。孟子說:「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而亞里士多德則說:「摯友就如異體同心一般。」真正的朋友是以心相交,真誠相待,互相認可,互相欣賞。真朋友是相濡以沫,是肝膽相照,風雨同舟,朋友會分享你的喜悅,也能為你擋風雨,分憂愁。
在古代,有很多感人至深的友情故事,如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知音之交、禰衡與孔融的忘年之交、左伯桃與羊角哀的捨命之交等。在這些關於友情故事中,觸動最大的是劉禹錫和柳宗元的生死情誼,感人肺腑,可以說是完美的詮釋了「朋友」二字。
從相識到相知
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他倆都出生於官宦世家,相比而言,柳宗元的家世更好,柳氏是河東望族,柳宗元的母親來自於范陽盧氏,也是豪門望族。
公元793年,朝廷舉行了一場科舉考試,恰好劉禹錫與柳宗元同榜進士及第。同榜的進士會舉行慶賀活動,亦會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還會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題名以顯其榮耀。這些活動促使了劉禹錫和柳宗元的相識,並且對彼此有了初步的瞭解。
進士及第後,兩人各奔前程,這一別就是十年。公元803年,緣分讓他們倆同在御史台為官共事,相處的時間長了,瞭解也更深了,發現彼此有著共同的理想,想要革除宦官專權與藩鎮割據的舊弊,進行改革。共同的追求讓他倆的友誼更加深厚,正如葛洪所說:「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道乖者,不以咫尺為近」。
患難與共,守望相助
公元805年,唐順宗即位,這位帝王頗具雄心,要進行大膽的革新,而一貫主張改革的劉禹錫和柳宗元受到了重用,大展身手。但是這場革新運動不到半年,便慘淡收場,唐順宗退位,改革派都被貶官,劉禹錫貶去了朗州,而柳宗元貶了去永州。
在唐代,朗州和永州的條件十分的艱苦。可這一貶就是整整十年,期間兩人常常互通書信,互相點評對方的詩文,在患難中彼此鼓勵,相互扶持。同時,這一時期也是他們文學創作的高峰,寫出了不少千古聞名的佳作,如劉禹錫的《秋詞》、柳宗元的《江雪》。
公元815年,唐憲宗下詔召劉禹錫和柳宗元回京,他們的人生似乎迎來了轉機,看到了希望,兩人都十分的激動。柳宗元在北歸途中經汨羅江時,寫下了這首《汨羅遇風》,詩中寫道:「為報春風汨羅道,莫將波浪枉明時。」足見其內心的欣喜,準備一展抱負。
可是回到長安不久,因為劉禹錫在長安玄都觀賞桃花時,即興寫的一首詩,惹怒了權貴,他們雙雙又被貶,只是這次貶去的地方更遠,條件更苦。柳宗元貶為柳州刺史,而劉禹錫貶為播州刺史。
當時的播州十分的窮苦,條件異常的艱苦。柳宗元向朝廷提出了「以柳易播」,願意以柳州刺史之職來換劉禹錫的播州刺史之職。韓愈在《柳子厚墓誌銘》中這樣寫道: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夢得親在堂,吾不忍夢得之窮,無辭以白其大人;且萬無母子俱往理。」請於朝,將拜疏,願以柳易播,雖重得罪,死不恨。在柳宗元諸人幫助下,唐憲宗格外開恩,將劉禹錫從播州改任連州。
劉禹錫和柳宗元一同南下,遠赴他鄉任職,因為他倆有很長一段的路途相同,結伴而行,詩酒相依,互贈詩文,他們之間的情誼比親兄弟還深。到了衡陽,兩人要分別了,各奔東西,臨別之際,柳宗元在《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別》中寫道:「今朝不用臨河別,垂淚千行便濯纓」而劉禹錫在答詩《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中寫道:「桂江東過連山下,相望長吟有所思」。
誰也沒有料到衡陽這一別,兩人此生再也無法相見。
柳宗元到柳州後,由於各方面條件較差,加之心情不佳,身體每況愈下。在柳州的第四個年頭,柳宗元因病去世,年僅四十七歲。臨死之際,柳宗元囑咐將其所有的書稿交於劉禹錫。
當劉禹錫聽到柳宗元的死訊時,號啕大哭,悲痛萬分,其在《祭柳員外文》中寫道:「南望桂水,哭我故人」。之後,劉禹錫傾畢生之力,整理柳宗元的遺稿,並編纂成集。
「二十年來萬事同」,從最初的相識到相知,劉禹錫和柳宗元同甘苦,共患難,在逆境中相互扶持,相互鼓勵,結下了最真摯的友誼。人生得一知己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