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內閣首輔也是文壇領袖 明代台閣體代表作家許彬作品鑒賞

既是內閣首輔也是文壇領袖 明代台閣體代表作家許彬作品鑒賞

既是內閣首輔也是文壇領袖 明代台閣體代表作家許彬作品鑒賞

國學小知識

以文學流派論,許彬為明代台閣體代表作家之一。台閣體為明朝永樂至成化年間出現的一種詩歌流派。台閣又稱為「館閣」,主要指當時的內閣與翰林院。台閣體代表作家為當時任大學士的楊士奇、楊榮、楊溥等人。台閣體作品因過分追求所謂「雍容典雅」,內容大多比較貧乏,多為應制、題贈、酬答之作,題材常是「頌聖德,歌太平」,缺乏生氣,體現的是洪武朝以後長時期裡上層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審美意趣,並作為典範而廣泛地影響文壇。雖當時曾風靡一時,但從文學史的角度評價,地位並不高。

許彬作為台閣體重要作家,三楊之後又居於領袖地位,其詩文自然具有與三楊類似的共性。但他在台閣體創作中又是別具一格的。與三楊的務求中正平和不同,許彬詩文以氣勢擅勝。禮部侍郎兼翰林學士薛瑄曾為許彬的《文集》和《詩集》分別作序,對其推崇備至,稱其文「若重林邃谷;若冰壺秋月;若太羹元酒;若波旋馬逸;若天地包涵六合不見端倪;若煙雲出沒萬狀莫測機緘……」;又贊其詩「和粹春容,沖淡高古,一時為詩者罕與儷焉」。時任翰林編修、後官至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的劉珝也為其文集作序,指出其文具有縱橫捭闔、汪洋恣肆的特點:「如水之行地,匯而為湖海,流而為江河、澗溪,渚而為池沼。隨其小大,而出之不可窮。」許彬《文集》及《詩集》均編定於任太常寺卿期間,收錄的是其早、中期作品,薛、劉均為台閣中人,其評價自然不無推舉過度之嫌,但就所述許彬詩文藝術特點而論,還是很有參考價值的。清初王士禛在《北征日記》中說:「鄉先輩許襄敏公《贈岳蒙泉》詩有云:『道上鉤衣蒼耳子,風前聒客白頭翁。』公詩世不多見,此殊可誦」。所賞雖僅一聯,亦可略窺全豹。

羅宗強先生認為:「景泰之後,文學思想開始轉變.也與政局有關。『土木之變』以後,台閣文學思潮已經失去它的政治基礎。台閣重臣的台閣文學觀已經淡化,這一思潮的領導核心也已失去他們作為領袖的影響力。創作實踐中出現了新的傾向,從鳴國家之盛轉向了私人生活情趣的抒寫。更為重要的是白沙心學的出現,打破了程、朱理學一統的局面,由理入心,追求心靈的本真,在文學創作中表現真性情,在審美情趣上由典則雅正轉向純任自然的明淨的美。文學思想的這一轉變,說明台閣文學思潮已經退出主流地位,開啟了一個新的時期。」這一論述對瞭解台閣體和許彬的詩歌創作大有裨益。

二、許彬晚年詩歌例析

綜觀許彬的創作,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前期追隨三楊,漸享盛譽;中期領袖文壇,個人風格凸顯;後期風格轉變,崇尚自然,抒寫性靈。他的後期創作對前、後「七子」的文風有較大影響。

許彬晚年詩歌的內容比較豐富,有的歌詠家鄉山水名勝,如《寶相禪寺》、《靈山勝跡》、《朝元仙觀》、《蛇眼清泉》等;有的懷念故鄉先賢,如《義姑遺廟》、《復聖古祠》等;有的描寫田園生活,如《汶陽春耕》、《洸濱垂釣》等。體裁均為七律。這些詩篇大多寫於明英宗天順初年作者辭官歸隱之後。此時的許彬,經歷了政壇上的大起大落,詩歌創作仍保留了以氣勢擅勝的特點,但已基本脫去台閣體的範式,轉為崇尚自然、抒寫性靈。下面舉例加以探析。

先來看七律《靈山勝跡》:

巑岏形勝小崑崙,北斗天高手可捫。

一道金繩開汲路,千年石虎護山門。

漫空法雨曇花落,闔殿香風貝葉翻。

疑有真人曾掛錫,毗盧福地總堪論。

靈山為寧陽東部一座海拔僅170米的小山。山雖不高,但孤峰獨峙,陡峭壯麗,奇峰秀出,為一方之勝。山下樹木蔥鬱,四季交翠;山上松柏蔽空,雲蒸霞蔚。站在靈山之巔,北瞰汶河,宛如玉帶。山上有創建年代最遲為隋唐年間的千年古寺,寺中存有唐上元元年石塔兩座,上刻菠蘿蜜心經。該寺唐稱妙峰寺,金改壽峰寺,明清時期改稱靈山寺。

詩的首聯即寫靈山形勝:「巑岏」,為山高銳貌;以崑崙與靈山作比,具體而微,精彩立現。立於山巔,似乎可觸摸到北斗,極力誇張,要在傳神。

頷聯為傳世名句,歷來受人激賞。據史志記載,金代時靈山寺僧徒日眾,因下山取水不易,乃造一鐵索,設機提水以供日用,靈山因此又有「鐵索靈山」之稱。「一道金繩開汲路」,此之謂也。靈山寺山門前有一對石虎,栩栩如生。唐人李玄通《華嚴經合論》記載:《華嚴經》系由猛虎從西方馱來。故後來寺廟門前多有石虎。「千年石虎護山門」,即用此典,佛法之靈異威嚴頓時生動地表現出來。

頸聯寫佛事之盛。曇花一名韋陀花,傳說為花神所化,此處代指經義;貝葉是貝多羅樹的葉片,可用來書寫經書,長期保存,此處代指經書。「漫天法雨」、「闔殿香風」形容整個寺廟為濃重的佛教氛圍所瀰漫。

尾聯展開聯想。真人,佛教指阿羅漢;掛錫,指禪僧至修行道場住宿,或任寺院住持。毗盧為佛名,指如來,亦作為法身佛通稱,毗盧福地即如來住所。作者揣測這樣美好的地方,堪比西天佛祖所居住的福地,過去一定有阿羅漢在此長期住持。

此詩表現了許彬詩以氣勢擅勝、喜大處著筆的特點。靈山形勝之美、佛事之盛被作者描繪得聲情並茂、氣象非凡,使人如臨其境。看似不過對佛寺、佛事的讚頌,反映的卻是作者對家鄉山水文化之深情。

再來看七律《汶陽春耕》:

派出徂徠赴濟西,東風兩岸力田齊。

水邊宿潤雲千頃,隴上新晴雨一犁。

嘉種播來禾滿野,陂田菑處稻成畦。

勸農令尹侵晨出,喜見兒童傍雉雞。

首聯落筆先寫汶水源流。汶水發源於萊蕪原山,此云「徂徠」,有失準確,但汶水西流中,亦匯入了徂徠山各支流。自大汶口以下,滔滔汶水潤澤兩岸成膏腴之地。春秋時「齊魯必爭汶陽田」即這一地區。驚蟄以後,東風吹來,萬物復甦,農人為不失農時,正忙於春耕。

頷聯寫天氣變化為春耕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汶水滋潤,汶陽田上昨天陰雲密佈,下起綿綿春雨;今朝放晴,田間墒情正宜春耕。農夫心情之喜悅不難想見。

頸聯寫農夫勞作的熱鬧場面。「陂田」,指河灘;「菑」,為初開墾的荒地。農夫們有的在肥沃的熟地裡播種,有的在新開的河灘地裡插秧。在辛勤的勞作中,似乎已經看見「禾滿野」、「稻成畦」的喜人景象。

尾聯寫地方官員到鄉間視察農事。除了田間農夫勞作的盛況之外,他還看到農家孩子們正在與雛雞嬉戲,——在主要為遠景、基本為靜態的畫面上突然增加了一處生動的特寫。好一幅春耕圖、農家樂!

這首詩的基調是喜悅歡快的,畫面清新,文筆清麗,反映出作者對家鄉、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洸河是寧陽西部一條主要河流。作者閒來無事,與老友漫步於洸河之濱,時常可見垂釣之人。看到釣者的閒適和愜意,不由憶及往事,當年情景與眼前風物交匯起來,虛實相生,融為一體,成為絢麗的畫面,於是留下了下面這首《洸濱垂釣》:

坐釣洸濱記昔曾,斜陽古渡碧澄澄。

一絲牽動波心月,兩手扳回柳下罾。

漏網白魚猶假息,得雲金鯉遂飛騰。

一從脫卻羊裘去,回首秋霜兩岸冰。

落筆進入回憶,寫當年自己也曾坐釣洸濱,享受垂釣的樂趣。那是一個下午,在洸河古渡口旁,夕陽映射進澄碧的河水裡,泛起粼粼波光。在柳樹下安好方形的漁網,然後甩開釣竿,靜待魚兒上鉤。時間過得真快,直到皓月東昇,才收拾漁具回家。「一絲牽動波心月,兩手扳回柳下罾」,堪稱妙句。釣到了多少魚,實在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享受釣魚過程的樂趣,體味人生的道理。「漏網白魚猶假息,得雲金鯉遂飛騰。」是說魚,更是說人。魚兒和人一樣,命運各異,有的僥倖躲過厄運,有的得志飛黃騰達。那跳過龍門的金翅鯉魚,不是據說化身成龍了麼?而自己中進士、點翰林、進內閣、成首輔,在世人眼中也算風光無限了。但箇中滋味,唯有自己曉得,而難與人盡述。「一從脫卻羊裘去,回首秋霜兩岸冰。」「羊裘」典出東漢嚴光故事,見《後漢書·逸民傳·嚴光》:嚴光「少有高名,與光武同遊學。及光武即帝位,乃變名姓,隱身不現,……披羊裘釣澤中。」後因以「羊裘」指隱者或隱居生活。「脫卻羊裘」,指進入仕途。經歷了數十年宦海浮沉,老來回首險惡仕途,作者不由感慨萬端:仕途通達與羊裘垂釣,似乎懸若天壤,而孰得孰失,竟是一言難盡!

此詩感情複雜,有對隱逸生活的讚美,有對仕途生涯的回顧,有對人生哲理的感悟,值得反覆體味。

通過對上面三首詩的初步賞讀,可以發現許彬晚年詩歌的主要藝術特點:一是境界開闊,氣象宏大;二是善於對典型景物作精彩特寫;三是用典似不經意而恰到好處。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國學小知識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