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與弼(1391~1469)字子傅,號康齋,撫州崇仁小陂(今東來鄉)人,明代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清代黃宗羲在他的《明儒學案》一書中,把《崇仁學案》位列第一,又把吳與弼列為《崇仁學案》的第一人,顯示了吳與弼在明代學術思想界的重要地位。
吳與弼的先祖吳兢為唐朝汴州人,唐睿宗時為朝廷議大夫。曾祖吳審,「博學、詩藻清麗」。祖父吳涇,遷居崇仁。父親吳溥,官到國子監司業,著有《古崖集》。出生於這樣的家庭,對吳與弼的教育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
吳與弼六歲入學,七歲學對句,十六歲學詩賦,十八歲習以科舉之業。業永樂已丑年,他年方十九,親臨京師金陵,從學洗巴楊文定門下,一次偶讀朱熹撰著的《伊落淵源錄》,令其神往,慨然有志於道,說:「程泊淳見獵心喜,乃知聖賢猶夫人也,孰雲不可學而至哉!」於是,廢棄科舉學來,謝絕紀俗交往,獨處小樓,玩味四書、五經、諸儒語錄,體貼身心,不下樓者兩年。可見,他醉心於程朱學說,沉潛義理之中,這是對他理學思想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第一步。
吳與弼治學嚴謹,刻苦專攻,身體力驗,注重踐行,大增進益。辛卯年,吳與弼年二十一,父命其還鄉授室,從此,躬耕食力,居鄉講學。
吳與弼歸里躬耕食力,弟子眾多,著名者有婁諒、胡居仁、陳石齋、楊傑、周文、魏校、陳獻章等。胡居仁,字叔心,饒州府余干(今江西省余干縣)人。少時拜吳與弼為師。決放棄科舉,築房舍於梅溪山中,除侍親和講學外,不問世率。後為擴展見聞,四方訪問學者,與同鄉婁諒、羅一峰、張東白論學於弋陽的龜峰和饒之餘干的應天寺。曾主持白魔書院,又講學於貴溪澗源書院和淮王府。婁諒,字克貞,號一齋,廣信府上饒(今江西省上饒縣)人。鄙夷科舉,為尋求身心學問,前往臨川拜吳與弼為師。堅守師說,並有所發展,其弟子王守仁。黃宗羲認為姚江學派實以婁諒為發端。其子婁子忱受家學頗有成績,弟子多至僧捨不能容,竟有架木為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