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禎卿字昌谷,號東海散人,明朝著名的詩人,有「吳中詩人之冠」的美譽。當時有「吳中四才子」分別是徐禎卿、祝枝山、文征明和唐伯虎。此四人在當時的詩、詞、畫界中聲名鵲起。
吳中四才子
徐禎卿是四人之中著述頗豐的一位,獨以詩歌享譽古今。先後著有詩論《談藝錄》、《詩譜》;雜記《異林》等;詩文集《迪功集》六卷等。其中最為世人所稱道的就是《迪功集》和《談藝錄》。
徐禎卿
徐禎卿表現出了虛心向前人學習、大膽表露自我內心的吳中文化,體現了地域對於詩人創作的影響。在徐禎卿的創作之中,其重視自身情感的表達,重視對於當時社會現象的理解和解讀。並且徐禎卿緊緊抓住了抒情這一詩歌創作的本質特徵。徐禎卿認為「大抵詩之妙軌:情若重淵,奧不可測;詞如繁露,貫而不雜;氣如良駟,馳而不軼」。徐禎卿不喜歡過於整齊的詩歌形式,而是反映出自己與外部環境直接的契合。徐禎卿的詩歌思想成為了之後人們多推崇的思想。
徐禎卿在早年的時候投身於詩歌創作,希望能夠恢復當時社會的古典審美。隨著時代背景發生了變化,當時的社會表現出一股嶄新的思潮和新的社會風氣。由於明代中期以後,君主無為,奸臣當道,朝政進一步的惡化,這就使得當時文人所生存的社會大環境急劇惡化。徐禎卿受到了打擊,他給自己尋求了一種新的精神寄托。後來他認為生命的意義超脫於世間萬物,所以他雖然看透了世間的名利場,但是卻沒有看穿生死。晚年的徐禎卿轉向了道教,藉以尋求內心的慰藉,成為了當時文人中率先放棄詩文轉入道的。並且在此後的社會發展中,這也越來越成為晚明的社會特徵。
徐禎卿作為「吳中四才子」之一,而「吳中四才子」的名號也是經歷了不斷的變化過程。《吳郡二科志》是最早將徐禎卿、文征明、唐伯虎和祝枝山並稱的。後在王世貞的宣傳之下徐禎卿等四人也逐漸的成為了一個獨立的群體。在萬曆之後,「吳中四才子」的名號才逐漸的被人們所常用。在明末清初的時候,「吳中四才子」這一名號也逐漸進入官修正史,成為了一個定型的文人群體。
相關內容: 徐禎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