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Beginning of Winter)
一、立冬節氣的時間:
每年11月7~8日
二、立冬節氣由來,立冬節氣氣候變化,立冬節氣介紹:
「立冬」節氣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建始也」,又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其實,我國幅員廣大,除全年無冬的華南沿海和長冬無夏的青藏高原地區外,各地的冬季並不都是於立冬日同時開始的。按氣候學劃分四季標準,以下半年候平均氣溫降到10℃以下為冬季,則「立冬為冬日始」的說法與黃淮地區的氣候規律基本吻合。我國最北部的漠河及大興安嶺以北地區,9月上旬就早已進入冬季,首都北京於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而長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節氣前後才真正開始。
我國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入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後,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對「立冬」的理解,我們還不能僅僅停留在冬天開始的意思上。追根溯源,古人對「立」的理解與現代人一樣,是建立、開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麼簡單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冬」的解釋是:「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看來,立冬不僅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完整地說,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規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時節,太陽已到達黃經225°,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越來越少,由於此時地表夏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剩餘,所以一般還不太冷。晴朗無風之時,常有溫暖舒適的「小陽春」天氣,不僅十分宜人,對冬作物的生長也十分有利。但是,這時北方冷空氣也已具有較強的勢力,常頻頻南侵,有時形成大風、降溫並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氣。
從多年的平均狀況看,11月是寒潮出現最多的月份。劇烈的降溫,特別是冷暖異常的天氣對人們的生活、健康以及農業生產均有嚴重的不利影響。注意氣象預報,根據天氣變化及時搞好人體防護和農作物寒害、凍害等的防禦,顯得十分重要。
三、立冬節氣習俗: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壇祭祀。在現在,人們在立冬之日,也要慶祝一下。
吃餃子: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台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姜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冬泳:有意思的是,慶祝立冬的方式現在也有了創新,在哈爾濱,立冬之日,黑龍江省冬泳協會的健兒橫渡松花江,以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
賀冬: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
冬學:冬天夜裡最長,而且又是農閒季節,在這個季節辦「冬學」是最好的時間。
四、立冬節氣養生:
立冬以後,天氣轉寒,如何增強對寒冷的抗禦能力?不外乎使體內產熱增加,散熱減少,其方法與衣食住行無不相關。調整飲食增加熱量是其中的方法之一。寒冷的環境,適當進食高熱量食品,能促進糖、脂肪、蛋白質的分解代謝。
冬季飲食調養,宜用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也要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以避免維生素和礦物質缺乏。碳水化合物、脂肪都是產生熱能的營養素,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來自糧食和薯類,穀類食物不能減少,成年人日需400-50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