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這是唐代描寫元宵節的詩句。正月十五那一天又被稱作「元夕、元夜」,因為這是新年的第一個月圓夜。古人又把這一天定為「上元節」,它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元」。由於歷代都有在上元節裡觀燈的習俗,所以還叫它「燈節」。
元宵張燈,據史料記載最早始於漢代。漢武帝為了祭祀「太一」神,正月十五晚上的燈火一直要點到次日天亮。漢代平時實行宵禁,但每年上元節時皇帝都下令放夜,讓百姓看燈。到了唐代,玄宗規定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官署休假三日,觀燈三夜,與民同樂。到了宋代之後,觀燈更盛,宋太祖趙匡胤增加十七、十八兩日,使元宵節變成了五天。南宋時為了鼓勵觀燈,還向燈節那天的觀游者都賜酒一杯。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好大喜功,建都南京後,正月初八就開始張燈,直到十八日落燈,「放燈十日,廣招富商」。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還增添了戲曲表演,使元宵節越發熱鬧。
元宵賞燈在北京有著悠久的歷史。位於東城區的燈市口,就曾是明清時賞燈最繁華的地方。那時的燈市口大街南北兩邊店舖林立,珠寶玉器、花草盆景,應有盡有。正月十三至十七日為燈市,白天為市,晚上放燈;從燈市口到東四牌樓,馬路兩旁搭起燈棚,掛起各樣綵燈,同時還有曲藝、雜耍,娛樂其間。觀燈的,聽唱的,選貨的,男女老少,人山人海。
今天的京城,元宵節裡格外喜慶、和諧。你看吧,城鄉都辦起了燈會,從大街小巷到家家戶戶門前,從公園到商場,從立交橋上到社區的樓群之間,都有綵燈閃爍,紅燈耀眼。今年的大型燈會有:燕山元宵燈會、龍慶峽冰燈藝術節、魅力朝陽大型藝術燈會等。爭奇鬥艷、百花齊放的燈綵,折射出中華民間文化的魅力。既有吉祥如意的傳統宮燈、紗燈,也有精巧靈活的走馬燈,還有好看好玩的娛樂燈、道具燈,更有時尚新穎的科技燈……千盞萬盞的精美花燈,形成了燈的海洋。當我們置身在這綵燈世界裡,感受的是撲面而來的春風,洋溢的春光。
相關內容: 傳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