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戰國至漢初中國的常用曆法。均以365.25日為一回歸年,但每年的開端不同:夏歷建寅,即以陰曆正月為歲首;周歷建子,即以陰曆十一月為歲首,歲首的月建不同。四季也就隨之而不同。在先秦古籍中,《春秋》和《孟子》多用簡歷,《楚辭》和《呂氏春秋》則用復歷。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以顓頊(zhuan xu)歷為基礎,以建亥之月(即夏歷十月)為歲首,但春夏秋冬和月份的搭配,完全和夏歷相同。自漢武帝起改用夏歷以後,歷代沿用 以上三歷的月建對應情況列表如下:
子月 丑月 寅月 卯月 辰月 已月 午月 未月 申月 酉月 戊月 亥月
夏歷 十一月 十二月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周歷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泰歷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正月
閱讀古書時就要注意所使用月份的不同。例如,在《詩經。豳風。七月》裡,有「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的句子、大意是「二月裡、三月裡把河裡的冰鑿下來,藏進冰窟」 如果照夏歷計算,二、三月已是春暖花開的季節,是無法把冰藏起來的。·這裡用的是周歷。周歷二、三月,就是夏歷十二月和正月,正是數九嚴寒的季節,也正是把冰收藏起來的時候 該詩是夏歷、周歷並用的,為了加以區別,夏歷用,"七月」、「八月」;周歷用「一之日」、『二之日」 又如,在《史記·秦始皇本紀》的「三十七年」這一節裡,有兩段記載;」十月癸丑,始皇出遊」;『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大家知道,每年只有一個十月和一個七月 七月裡死,十月怎能出遊?這也是曆法記載不同的緣故 司馬遷生活在漢武帝時。中國從漢武帝起使用夏歷。但在秦始皇時用的是秦歷。司馬遷用在歷來記載秦時的事情,因此就出現上述情況。如換成秦歷計算,夏歷十月是秦歷正月,夏歷七月是秦歷十月,秦始皇在這一年裡,正月出遊,十月崩駕,在外總共9個月的時間。這樣就便於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