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石阡縣民族服飾溯源

貴州省石阡縣民族服飾溯源

貴州省石阡縣民族服飾溯源

生肖民俗

石阡是貴州省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是貴州境內有名的旅遊勝地。在當地,悠久的民族文化中服飾文化是“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內容之一。
石阡居住著仡佬、侗、苗等13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62%。各民族在長期勞動實踐中相互融合,創造出大量極具地方特色、彰顯民族神韻的民族服裝及裝飾品。鼎盛時期,該縣生產的排須、吊穗等用於製作民族服裝的工藝產品,曾暢銷新疆、青海、四川、雲南等18個省市自治區,並遠銷東南亞、東歐。

石阡民族服飾何以有如此魅力?

據《石阡民族志》記載,明清時期,縣內萬安鄉、北塔鄉(今屬湯山鎮)、龍洞鄉(今屬大沙壩鄉)等地,家家戶戶有紡紗機,婦女織布除保證全家穿用外,還可拿到市場上交換錢糧。民國時期,縣內養蠶、紡紗、織布、印染更為興盛。縣城東門外雙獅子、南門外新教場、老教場和啟靈觀4處,栽桑80餘萬株。民國十五年(1926年),文廟節孝祠還開辦了蠶桑學校,每年一期,培訓150多人。北塔鄉新場、下屯等地的成、曾、彭等姓仡佬族人,家家養蠶抽絲。縣城冉、邱、徐、李等仡佬族、侗族10餘戶居民生產的繡花錢,除供本縣外,還遠銷鎮遠、施秉、凱裡等周邊地區。萬安、北塔、龍洞、孫家坪等地的手工土白布,除自用和縣內暢銷外,還銷往安順、餘慶、黔南等地。

解放後,石阡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工藝品的發展,組建了石阡民族絲織廠,購買年產線3000公斤,排須20萬米,絲綢15000米,主要生產用於製作民族服裝的排須、吊穗等民族服飾。自1962年開始,產品一直供不應求,暢銷新疆、青海等18個省市自治區,遠銷東南亞、東歐。當時產值已達30萬元。1983年,該縣生產的排須、吊穗獲國家民委、輕工業部授予“優質產品”稱號。1988年,石阡民族絲織廠還出席了國務院、國家民委組織召開的首屆民族先進表彰大會。

新世紀的今天,石阡縣提出了建設“公園縣、療養縣、旅遊縣”的奮鬥目標,大力挖掘民族民間文化。隨著樓上千年古寨、堯上仡佬族文化旅遊村等鄉村旅遊景點的日趨完善,日漸稀少的筒裙、破肚衣等石阡民族服飾又逐步走向前台。筒裙,是石阡仡佬族婦女服飾,上衣短僅及腰,袖背上有鱗狀花紋,中段為羊毛織成,染成紅色。穿戴時,許多婦女還喜歡在外罩上青色無袖長袍,長袍前短後長,穿時從頭套下,同時繫上繡花圍腰,形成一套搭配協調、漂亮美觀的民族服裝。破肚衣,是仡佬族青壯年男子夏秋常穿的對襟短衫,無領,有的訂布扣7至9粒,也有的不訂扣子,肚子常露,故稱破肚衣。另外,繡花鞋墊、荷包,刺繡背肚、披肩,挑花圍裙、香包以及排須、吊穗等民族手工藝品,已成為外來客人爭相購買的旅遊紀念品。

民族服飾已逐步成為當地居民向外展示自己獨特民族文化的主要窗口。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生肖民俗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