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標準下的孔子像和家譜
在孔子誕辰2557年紀念日前夕,9月23日中國孔子基金會在孔子故里山東曲阜向全球正式發佈了孔子標準像定稿。由於發佈標準像初稿引發的爭議,這次發佈格外引人注目。而較早前更有專家在媒體上表示,願意幫助孔子准後裔驗證DNA,並建立孔子後裔DNA分析數據庫。在孔子誕辰日9月28日即將到來之際,本報記者電話採訪了山東曲阜孔子世家譜研究中心的孔德銘副主任及相關人士。
以「行教像」為藍本的孔子標準像引爭議
新推出的標準像看上去慈祥仁和。寬鼻、闊嘴、濃眉、長髯,國字形臉,眼神比原來的溫和,是一個具有山東人相貌特徵的忠厚長者。據中國孔子基金會秘書長張樹驊介紹,標準像是在尊重歷史依據,尊重約定俗成形象,以唐代吳道子所繪的行教像為基礎,最大限度地吸收歷代孔子像作品中的優秀元素設計而成,力求形神統一。
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大文化創作母題,孔子的形象早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就有「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等文字記載,不過卻說得模糊,不可信。而成形的孔子像見諸史書的則有東晉顧愷之的《孔顏二聖像》、唐代吳道子的《行教像》、《司寇像》、南唐董源的《孔子哭虞丘子》、南宋李公麟的《孔見萇弘》、元代趙孟的《孔聖講學圖》等一大批繪畫;而金、銅、石、木、泥塑造的雕像更是層出不窮。這其中,以唐代吳道子的《行教像》最為人們所熟悉。
唐代「畫聖」吳道子以人物畫最為擅長,《孔子行教像》也是其公認的代表作,流傳最久。據專家考證,吳道子是依據漢代經書大全《白虎通》的記載來創作孔子畫像的。孔子行教像具有《白虎通》記載的神態:鼻露孔、眼露睛、口露齒、耳露輪,又耳、鼻、眼為雙配。而司寇像,孔子戴司寇冠,半身,大耳滿須,睜目斜視,露牙裂唇。如果按此記載做成雕像,的確和人們心目中的聖人形象相距甚遠。因此,孔子像的主創人員、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教授胡希佳說:「我們重點從形象定位和精神氣質等方面作了修改完善,更注重體現孔子『仁』和『禮』的思想內涵,表現他的博大儒雅。」
針對一些學者懷疑有商業炒作行為,張樹驊解釋說:「我們沒有商業目的,就是想制定一個統一的孔子像,以利於孔子文化的對外傳播。」比如說以教授漢語為主的孔子學院目前已經在全球36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80所孔子學院。孔子研究院副院長孔祥林也認為,孔子形象不一,對中國人也許不是個問題,但對接觸孔子形象不多的外國人就是個大問題,孔子千像千面,外國人不知道哪一個才是真正的孔子。隨著對外友好交往的增多,製作一個統一的孔子像勢在必行、大有必要。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贊成把中國這位至聖先賢的長相標準化,有學者甚至將這一行為稱為「文化暴力」。無論是贊同還是反對,有一點可以肯定,孔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和思想的象徵,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符號,深深地烙刻在世人的心目中。同他博大精深的思想相比,孔子的外貌無論是英俊瀟灑還是醜陋不堪,都已經變得微不足道了。
9月23日,首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國際孔子教育獎」獎章首次使用了孔子的這一標準像。
入家譜的關鍵是傳承關係要清晰
與孔子相關、同樣引起各方關注的還有前陣子關於利用DNA技術為孔子准後裔驗明正身並建立孔子家族數據庫的新聞。據專家說,要想通過DNA檢測來認祖歸宗,第一步就是先建立DNA分析數據庫:首先要找幾個孔子的嫡系後裔,對他們的DNA進行分析,並且建立一個數據庫。以後如果再有孔姓後人想認祖,只要將他DNA裡的遺傳信息與數據庫裡的信息做一下對比,就可以立刻得到答案。
孔德銘先生告訴記者說,利用DNA來驗明正身,從技術上而言,當然說得通。但是不是孔子後裔,能不能入譜,最重要的是一個傳承關係。目前孔氏家族主要是根據1937年所續修的孔子世家譜(俗稱《民國譜》)和各分支族譜,或者根據史料記載和碑文來尋找線索,進行確認。如果不知道自己的祖父、父親叫什麼名字,不知道自己的祖先究竟是哪一支哪一派的,即使能夠通過DNA的驗證,也是沒有辦法入譜的。
孔德銘先生介紹說,孔子七代單傳,至第八代開始繁衍,孔氏家族以二十派、六十戶及各支代表其世系支派發展過程。目前孔子後裔近300萬,遍佈海內外,以曲阜最多,共有12萬。國內各省都有,以山東、河南、河北為眾;海外以韓國、東南亞居多,其中韓國就有8萬人。有意思的是,韓國孔子後裔已傳至第86代,而中國則僅傳至第83代,據孔德銘解釋,這是由於韓國早婚的習俗所致。到目前為止,韓國的8萬孔子後裔中已有近3萬人入譜,其餘的還在陸續添加進來。
女性外族均可入譜,新家譜走向數字化
其實孔姓人氏千辛萬苦地想驗明正身的主要目的是自己可以被錄入到《孔子世家譜》中。《孔子世家譜》為孔氏家族總譜。以其延時之長,纂輯之廣被譽譜牒之冠。能夠有機會成為其中的一員,實在是令人驕傲的事。
據孔德銘先生介紹,宋代以前孔氏宗族即有譜牒,靠抄寫傳世,只收長支,不及旁系。宋朝元豐年間(1085年),孔氏始有族譜。元代將族譜刻於碑上,置孔廟崇聖祠內。明弘治、天啟年間,清順治、康熙、乾隆、嘉慶年間及新中國建立之前年間相繼大修或小修,迄今已有九百多年。自明以來有了世家譜有了「每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定約,但受歷史條件限制,世家譜只大修了四次:明代天啟年間、清代康熙年間和乾隆年間,最近一次是1930年。明代家譜已不存世,清代康熙年間家譜共記孔子後裔近2萬人,乾隆年間家譜為10萬餘人,新中國建立之前第四次修譜,孔子後裔已增至56萬人。
於1998年啟動的續修家譜工作是建國後的第一次修譜,也是孔氏歷史上第五次世家譜的修訂工作。主要是根據新《民國譜》的記載,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派人員赴全國各地尋訪孔氏族人,足跡遍及大江南北、白山黑水、西北大漠和湖廣嶺南。1999年各地相繼成立分會,設立了辦公室、小組和聯絡站,共有450多個。
這次續修家譜不同以往,很有特點:女性可以入譜;不論民族國籍,孔氏族人由於通婚加入少數民族,遷徙海外可以入譜;將現代數字化技術運用到家譜的編輯工作上;建立數據庫,將《民國譜》錄入數據庫,便於族人尋根查詢;編寫家譜軟件,直接將數據庫裡的資料轉換成家譜版式;建立孔氏宗親網,通過互聯宣傳家譜續修工作。
孔德銘先生告訴記者,這次續修族譜,工作量遠超過《民國譜》,比《民國譜》增收120萬人,字數將達到5000萬字。現在已經到了審核編撰階段,預計2009年出版,同時出版的還有標識孔子後代在全球分佈的地圖。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為了紀念孔子,山東曲阜每年都在9月20日至10月10日期間舉行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今年的文化節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兩岸文化交流、促進開放合作發展」為主題。據孔德銘先生介紹,目前許多活動都已經開始,而在9月28日上午舉行的孔子誕辰2557年紀念暨「海峽兩岸同祭孔」的活動最有意義和特色。屆時,祖國大陸祭孔以曲阜孔廟為主,與吉林長春、福建泉州、雲南建水、甘肅武威和香港等地孔廟聯動。台灣祭孔則以台北孔廟為主,台南、台中等孔廟聯動,多家電視媒體將對海峽兩岸的祭孔活動進行現場直播;另外,世界孔子後裔聯誼總會在9月28日還將進行建國以來的第一次家祭活動,將有來自海內外和本地近200位孔子後裔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