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熟能生巧」。人的語言,說得很熟練了,會出什麼特殊效果呢?這就需要考察一番了。
就拿人常說的俗話來講吧。俗話本來就是說熟練了的話。說得熟練了,其中就會有巧的安排,有不同一般的表現。甚麼事做得巧了,總是隨其自然,有所加工的。語言因熟練加工,會出什麼效果呢?看來有兩樣很明顯:其一是使用押韻說法;其次是使用形象化語法,用比喻。有時在兒童戲語中可以聽到。我年輕時常聽女傭哄孩子唱:「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唱大戲,接姑娘,請女婿……」是用押韻說法。在俗語裡用得就多了,如「不怕慢,就怕站」,「笑一笑,十年少」,說來押韻。還有更有趣的,如:「一不做,二不休,搬倒葫蘆灑了油」。用比喻的更多,如:「有了千田想萬田,做了皇帝想成仙」。這是既押韻又用比喻的。單用比喻的也很普遍,比如做了充分準備,卻沒趕上,就說成:「起大早,趕晚集」。彼此很熟,互相瞭解,說成:「唱戲的不瞞打鑼的」。這些說法用語含蓄,人一聽就悟出其中含義,覺得既生動,又滑稽有趣。這種種有趣的俗語多極了,在四川農諺中就不少,如「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說得押韻。更有趣的是:「早不忙,夜心慌,半夜起來補褲襠」,就是帶嘲意的滑稽了。華北一帶農村流行的是:「過日子有三寶,雞叫豬跑娃娃吵」,「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干」。
平時常會聽到的俗話,這種說法就多了。如什麼人不討人喜歡,說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講的是大人的事,可用的是對孩子說的語詞,顯出不協調的滑稽。說:「進了廟門就隨和尚」,一聽就明白是「入鄉隨俗」,「適應新環境」的意思。有的事自己不願意干涉,說成:「馬王爺不管驢事」,帶有不屑之意。說:「過了初一,過不了十五。」一聽就明白是:「不可免」,「逃不過去」的意思。這大概是以民間躲債為比喻,頗為俏皮,聽來似乎輕鬆,卻是常用在並不輕鬆的事情上。這也是一種幽默語言裡常使用的語法。有的說法聽著覺得很平常,但會促人思索,如說:「叫花子撥算盤,窮有窮打算。」這話就會使人感到有遇難事不灰心,表示自有主張的心意。
這些俗話都不用一般常用的直敘說法,而是用押韻,像唱出來的,顯得頗為輕鬆別緻,有滑稽感的。或是使人聽了一想就明白是什麼含義。這都是幽默語言的藝術特性。幽默的語言方式,是因社會文明發展,有需要而形成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中國社會文明發展歷史悠久,故而一般群眾語言熟練,善於運用,熟而生巧的。(方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