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料的早期足跡,草、樹葉、樹皮、獸皮和麻布

衣料的早期足跡,草、樹葉、樹皮、獸皮和麻布

衣料的早期足跡,草、樹葉、樹皮、獸皮和麻布

生肖文化

  少數民族服飾不但形制千奇百怪,而且色彩也斑斕繽紛。構成這些千奇百怪、斑斕繽紛的衣飾的,既有棉布、絲綢、化纖,也有皮革、毛呢。我們不禁要問,少數民族服飾所用的衣料都是這樣的嗎?不,許多少數民族衣飾的用料是我們所不知道甚至想像不到的。正是通過那些難以想像的少數民族衣飾的質料,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人類衣料的早期足跡。

  類似用草作衣的事,在雲南少數民族地區並不少見,一般是用山草或稻草編成蓑衣,作擋雨及御寒用,但也有用於穿著的。雲南民族學院於1988年在文山州彝族地區徵集到一件草衣,用稻草編成,工藝粗糙,形制古樸,猶如稻田中趕鳥的稻草人,但卻明白無誤是“衣”。至於前面已經提到的火草衣、火草領褂,卻已屬彝族服飾中的精品了。可見,草這一種得來十分容易的自然物,肯定是人類早期的衣料之一。

  我國古籍中,早就有關於少數民族以樹葉樹皮為衣的記載。唐樊綽《雲南志》說當時的踝形蠻“無衣服,惟取木皮以蔽形。”陳鼎《滇黔記游》說雲南“夷婦紉葉為衣。飄飄欲仙。葉以野栗,甚大而軟,故耐縫紉,具可卻雨。”不同版本的《雲南通志》,對基諾族、景頗族等都有“居無屋廬,夜宿於樹巔,以樹皮毛布為衣,掩其臍下,手帶骨圈,插雞毛纏紅籐之類的記載。”鄂爾泰等篡《雲南通志》對獨龍族則說;“俅人,麗江界內有之,披樹葉為衣,茹毛飲血,無屋宇,居山巖中。”光緒《麗江府志稿》卷一也說:“俅人,男女皆披髮,徒面蒼黑,不知櫛沐,樹葉之大者為衣,耳穿七孔,墜以木環。”可見,在清代,像雲南的基諾、景頗、獨龍這樣仍停留在原始社會末期的民族,以樹葉、村皮為衣的現象還是比較普遍的。這種情況,部分地延續到本世紀中期。據五十年代初的民族調查材料,雲南佤族解放前以棕皮為衣;拉枯族支系苦聰人用芭蕉葉和椰樹皮做衣;西雙版納傣族用箭毒木樹皮縫製衣服;猛臘縣的克木人,到本世紀50年代中還普遍流行樹皮衣。綜觀上面的簡略引述,已經可以清楚地看到,用樹葉、樹皮為衣。的確曾經是早期人類歷史上的事實。

  用樹葉、樹皮作衣,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和人類帶來的提高,就必然導致樹皮布的創製和生產。雲南克木人穿著的樹皮衣取自構樹。構樹又叫構皮樹,桑科,落葉喬木,高可達十五六米,在雲南山野有大量生長。構樹葉卵形,有缺裂,較肥大,披硬毛,可以互相沾連成片,不需縫紉、構樹皮由韌性極強的長纖維組成,是造棉紙和搓制繩索的好材料。克木人從構樹幹上削取一米多長的樹皮,在水裡浸泡二十天左右,取出用木棒錘打,洗去灰黑色外皮,便成結實堅韌的衣服料子。其實,這就是在製造樹皮布。與此相似,過去窮苦的基諾人家還采割纖維樹皮作墊絮被蓋,用這種纖維樹皮捶制的“木棉被”,纖維交錯,堅韌耐用。苦聰人的樹皮布卻用籐葛製成。他們把粗大的籐葛砍來剝下皮,泡進水裡錘打,曬乾後就可以做成衣服,可穿幾個月或半年。

  在我國古代以獸皮為衣也早於以絲麻為衣。《禮記。禮運》云:“昔者先王……未有麻絲,衣其羽皮。後聖有作,然後…治其麻絲,以為布帛”。《韓非子》也說;“古者,婦人不織,禽獸之度足衣也。”到了唐代的樊綽《雲南志》,其記載就具體得多:尋傳蠻“俗無絲棉布帛,披波羅皮(指虎皮)”;東爨烏蠻“土多牛馬,無布帛,男女悉披牛羊皮”;施蠻“男女終身並跣足,披牛羊皮”;麼些蠻“男女皆披羊皮”。現在雲南少數民族衣獸皮的實際情形,和樊綽千年前的記述大體一致,彝族和納西族服飾至今仍然離不開羊皮。在北方,衣獸畜之皮就更為普通而重要,除已經提到過的鄂倫春族和蒙古族外,鄂溫克族常穿大長毛衣,這種大衣由七八張羊皮做成,皮板朝外,羊毛朝裡,耐用大方。撒拉族男子冬天穿光板羊皮襖。在西南地區,羌族男子喜歡在麻布長衫外套一件羊皮背心,晴天毛向內,雨天毛向外。

  赫哲族歷來以鞣制魚皮衣著稱,故被稱為“魚皮部”。每逢春天江河解凍,赫哲人就忙著捕撈幾十斤甚至上百斤的大魚制魚皮。婦女們用各種野花把魚皮、魚皮線染成各種鮮艷的顏色,精巧地縫製服裝和手套、腰帶、圍裙、綁腿等。由於魚皮具有耐磨、保暖不透水、不掛霜的特點,冬季穿魚皮服裝打獵、春季穿魚皮服裝捕魚,都非常適用。生活在西北高原以畜牧為業的裕固族,其服飾卻又取自牲蓄皮毛。他們的衣、褲、大氅、幾乎都是用光板羊皮縫製的,厚重寬大,而在袖口、衣領、衣襟、下擺等處則用細皮毛鑲飾,顯得華貴。他們腳上穿高筒皮靴,顯出一副不畏風雪嚴寒的剛勁氣概。

  當紡織的技藝發展起來以後,人們逐漸用紡織品代替一些天然產品作為衣料。在這些紡織品中,值得一提的是麻布和木棉布。麻布在我國南方少數民族中使用的歷史已經相當長久。按楊慎《南詔野史》中的說法,僳僳族在南詔時期就“衣麻披氈”,而其實“衣麻”的歷史還要早得多。在明清編纂的地方志書中,有不少少數民族服“衣麻”的記載,如《東川府志》卷一:“裸羅,麻布麻裙,刀耕火種,其類最苦。”《開化府志》卷九:“僕喇……山耕火種,遷徙靡常,衣麻被羊皮,弓矢隨身。”《景東直隸廳志》卷三:“小裸羅,男著麻衣短衣褲,女蓄髮兩瓣;覆麻布帕,著麻布密褶裙,赤足。織麻布,薄種山地,捕鼠鳥,樵宋木植以佐生計。”“白裸羅,男女皆衣麻,女束髮,青布纏頭,別用青布帕覆之。男務耕,女織麻布。”《永北直隸廳志》卷七;“裸羅一種,性樸質,男人以帕包頭,身衣麻市齊臍,大半跣足。女子青布束髮,背負羊皮。男耕種易食,女績麻營生。”這裡所寫,還僅只是彝族的不同支系。其實,連白族也有穿麻布衣的。總之,雲南許多少數民族都有過“衣麻”的歷史。當然,用木棉織布不像麻那樣普遍,但也是歷史上存在過的事實。《華陽國志·南中志》說;哀牢夷“有梧桐木,其華柔如絲,民績以為布,幅廣五尺以還,潔白不受污,俗名曰桐華布。以覆亡人,然後服之及賣與人。”桐畢布即木棉布,它無疑是少數民族地區的高級產品。唐代雲南居民用木棉作衣是很普遍的。到宋代,雲南少數民族生產的木棉布還遠銷內地。

  現在,雲南某些地區的彝族、僳僳族和怒族、獨龍族、苗族等,還穿麻布衣。貢山怒族婦女的上衣是右衽麻布衫,裙子也用麻線織成。怒族婦女的麻布裙其實是一床麻毯,白天作裙,夜間作鋪蓋。怒族麻毯為白底,織有紅、黑、籃、由堅條,作裙子時,彩條向下,很有特色。獨龍族男子在身上被一塊麻布,對角交錯在胸前打結,下身穿麻布褲衩,跣足。現在就是穿布衣的,出門時無論男女仍習慣要被一床麻布。苗家婦女更離不開麻布,織麻是苗族婦女不可缺少的手工勞動,她們漂亮的花裙子就是用麻木製作的。從種麻到縫成裙子,經過三十多道工序。麻棵長成,就割倒綁成捆露曬,待麻皮發黃則撕成線條,然後捻成線團,再用灶灰水煮沸,經多次漂洗使之雪白,晾乾後便可織成麻布。做成百褶裙後,還要繡上鮮花、雲彩、鳥獸、魚蟲。海南島的黎族現在雖然不再穿“桐華布”,但仍保持著把木棉織成精美華麗的 “黎錦”、“黎單”、“黎幕”的技藝,而且在這些織物上繡上有名的“雙面繡””,有巧奪天工之美,遠近馳名。

  總之,草、樹葉、樹皮、獸皮、麻布等,構成了人類衣料的早期足跡。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生肖文化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