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俗建設保護民族民間文化

以民俗建設保護民族民間文化

以民俗建設保護民族民間文化

生肖文化

"清王朝的聲威一遇到不列顛的槍炮就掃地以盡,天朝帝國萬世長存的迷信受到致命的打擊,野蠻的、閉關自守的、與文明世界隔絕的狀態被打破了,……接踵而來的必然是解體的過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閉棺材裡的木乃伊一接觸新鮮空氣便必然要解體一樣。"(《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馬克思所描述的這段歷史,總讓中國人感到屈辱,也因此激發多少仁人志士投身於振興中華的事業。如今,因為強大的緣故,誰也不敢像當年那樣明火執仗地欺負中國了。然而,西方世界的"文化殖民",卻始終沒有中止它的征略。借助物質優勢和強勢話語,西方價值體系已對整個世界產生影響。其勢之下,非西方民族文化既遭到外力的衝擊,又受到內部滋生的文化殖民意識的干擾。

百年來,中國人為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付出了堅苦卓絕的努力。但是,面對西方世界的物質優勢和強勢話語,國人堅持自身文化立場的信心受到前所未有的動搖,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的社會心理對文化建設構成嚴重的干擾。受西方中心主義話語和價值取向的影響,我們的文化建設始終存在一些認識謬誤和方式方法上的缺陷,以至於像文革"破四舊"、"移風易俗"那樣,把中國文明視為落後文明,把民族文化當作替罪羔羊,幹了不少破壞本土文化生態環境的蠢事。隨民俗機制的毀壞與失落,文化建設偏離了民族化發展軌道。這種文化上的"水土流失",使得曾經生機活潑、花繁葉茂的民族民間文化植被日趨枯萎。如今,那些曾經影響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社會習俗和生活藝術,就像《天方夜談》裡的故事,顯得遙遠而怪異。一些"洋迷信"、"洋習俗"、"洋儀式"或"洋禮節",反倒支離破碎、顛三倒四地風靡華夏,被時人迎奉為當代文明時尚以至"高尚生活"準則。

風非不可移,俗非不能易。但風俗的移易從來是順應文化發展規律的自然而然的過程。現實生活中種種自賤自毀式的"移風易俗",加上國際文化霸權和文化殖民的外力衝擊,讓我們為民族民間文化的生態環境深感憂慮,進而會為民族的文化生存捏一把汗。因為,民俗和民俗文化的存在,對於包括民族民間藝術的整個民族文化的存在,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民俗是民族文化貫徹社會生活的機制,是民族文化存在的現實表徵和傳承延續方式,是激發民族民間藝術的人文生態空間。作為歷代相沿而積久形成的風尚、習慣和禮儀,民俗文化最能凝聚民族精神,推動中華民族不斷前進。

悠久的文明歷史,造就了眾多的中國傳統節日。長期以來,人們依俗安排生產生活,按照歲時節令週而復始地舉行祭祀、祈禳、慶祝、婚喪、迎送、遊樂等豐富多彩的儀式和活動,通過身臨其境的體驗,接受所蘊世界觀、人生觀、歷史觀、價值觀、倫理觀等社會文化意識的教化和影響。交融著各種藝術的節俗活動,不僅使生活充滿樂趣和生機,更重要的是造成文化心理上的"期待"和"回味",不讓歲月淡化、消磨了人的社會意識。現在,除了作為國家法定節日的春節外,其它傳統節日已淡出當代社會生活,節俗的文化功能相應失落,依附於它的藝術形態也隨之凋敝。中國素為禮義之邦,一直重視禮治和儀禮之制。從本質上說,禮是對人的行為加以規範的社會倫理道德,是以德治國的實踐形式。中國民間風俗濃厚的禮儀性,體現了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對禮制、儀節的講究。而作為政治文化的禮的制訂,往往依據社會流行的風俗,以至會形成"俗而禮,禮而俗"演變,並因此產生良好的德治效果。可是,我們今天卻根本忽視民俗禮儀的德治作用。

對於復興中華文化的戰略目標來說,文化建設任重道遠。作為當代文化建設的要務,文化保護不是封閉或固定某些認識和行為,關鍵而根本的是,要造就能夠不斷生發文化民族化認識和行為的人文生態環境,使民族文化成為主導當代社會生活並與時俱進的活文化。人類文化經驗告訴我們,民俗機制是這一切的切實保障,如果沒有一系列經濟、社會、信仰和遊藝方面的民族習俗以及相關的節日,保護民族文化或文化民族化便會落空,便會成為"無土栽培"或"溫室培育"。"子日: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孔子強調民間生活是精英文化的源頭活水。當代文化建設工作的重心需要"下降"到社會基層,需要靠民俗機制和民眾努力來實現民族文化的創造性復興。通過民俗的影響力,增強大眾的民族自信心、文化自豪感和使命感,才能真正維護民族文化的發展基礎。

今天,在強調"依法治國"的同時,黨中央也鄭重提出"以德治國"。相信這會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復興起到根本的促進。為貫徹"以德治國",促進民俗禮儀建設,我們應重視傳統節日和節俗,譬如是否可以考慮增加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為國家法定節日,並對這些重要的節日以及乞巧節、寒食節、重陽節等其它傳統節日作依俗的安排和引導。與此同時,我們還應該考慮制訂系統的公民禮制儀規,譬如婚禮、壽禮、喪禮、出生禮、成人禮、入學禮、就職禮、交往禮以及服制等等,以期在國家禮制框架裡形成以倫理道德為紀綱的健康民俗。由此,作為表情、象徵、紀念、勉勵、祝願之"儀式"或"禮物"的民間藝術,將獲得生態的發展空間,並發揮超越物質價值的人文教化作用。

在充滿競爭的國際格局中,國家文化戰略的旨歸是要捍衛民族的文化生存,這是任何一個不甘失卻文化身份和文化支撐的民族所必須努力的。民俗不僅是民族文化的現實表徵,還是抵禦文化霸權和文化殖民、避免民族文化被人為外力逐出現實生態系統的文化手段。民俗建設迫在眉睫,應該作為國家文化戰略進入當代文化運作體系。百年文化苦旅,正在讓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懂得自尊、自信和自強的意義,而共產黨人所發出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音,則明確無疑地表示出一種基於文化自尊、自信和自強的先進思想。值得欣慰的是,政府業已啟動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這對走文化民族化的發展道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戰略意義。在實施過程中,我們要有文化保護的覺悟和熱情,還要有相應的戰略意識。這項工作的最終目標不是單一門類、單一品物的收藏性保護,而是民族民間文化生態環境的綜合保護,或者說,是民族民間文化在文化民族化發展道路上的發展。因此,要避免那種一哄而上、急功近利的"收藏性破壞";更要杜絕借保護之名,招商引資、開發商業的"破壞性建設"。

積極而長遠的文化保護工作,要從民俗建設開始。

相關內容: 民俗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生肖文化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