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和網上文化
生肖文化
近年有許多年輕網友在網上結識,然後約定著漢服在公共場合見面。
近年來,以一部青年為主體,以網際網路為載體,出現了「恢復漢服」運動。並一起了很大反響和爭議。正以主要集中在以下一些問題:
那麼,到底什麼是漢服?
漢民族服裝儘管受到其他民族服飾的影響,但其基本民族特徵則並未改變,只有各朝流行時尚花色品種習慣穿法的不同。
各民族的民族傳統服裝都是從古代發展過來的,這正是民族性與傳統性的體現。漢服是漢族的傳統民族服裝,是民族傳統、民族文化的代表。漢族服裝又是漢族的文化的載體,在現代社會中,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傳統文化對社會的和諧發展所起到的作用。推行漢服,有利於漢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有利於提高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在現代恢復漢服十分必要。可在有民族特色的節日、盛大慶典、婚禮、壽辰、喪禮以及休閒時穿著漢服的禮服和常服。
馬褂何時傳人中國,暫不可考。唯中國人用之,開始於東漢,成立於三國,興盛於隋唐,演進之跡,大概與褲褶無異。《珩璜新論》云:“今(宋)之半臂,非禮之服也,魏明帝常著帽被縹綾半袖,楊阜問帝曰,此於禮何法服也,帝默然不答,自是不法服不見阜,光武紀更始諸將,服婦人,衣諸於繡掘,三輔吏士,莫不笑之,或有畏而走者,注《前漢書·音義》云:諸於,大掖衣也,如婦人之褂衣。東漢之諸於,似宋之半臂。可知半臂,始用於東漢。然魏明帝尚不知為何法服,不能答楊阜之問,且不敢再著以見阜,益足證其為胡服。三國時亦未通行,至隋則內官服之。宋高承《事物紀原》卷三《衣裘帶服部半臂》謂:“隋大業中,內官多服半臂,除即長袖也。”唐又普及民眾,太宗時尚書上僕射馬周上疏云:“士庶服章,有所未通者,臣請中單(中衣單衣)上加半臂,以為得禮。”(後唐馬搞集《中華古今注》卷中《半臂》)觀此,足知唐代以半臂為時服,儼然褲褶情景矣。宋曾三異《同話錄》“貉袖”條述之最詳: “近歲衣制,有一種如旋襖,長不過腰,兩袖僅掩肘,以最厚之帛為之,仍用夾裹,或其中用綿者,以紫皂緣之,名日貉袖,聞之起於御馬苑圉人,短前後襟者,坐鞍上不妨脫,著短袖者以其便於控馭耳。”長不過腰,兩袖僅掩肘,緣邊用紫皂布,有裌衣,亦有綿衣,顯然為半臂制度。以其短前後襟,坐鞍上不妨脫,故亦可稱為馬褂。(參考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馬褂、旗袍和漢服都應該作為中國的民族服裝,以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多彩。
漢服運動是漢族內部進行的文化復興運動,並非針對其他少數民族。而且是非官方的文化運動,跟三百多年前清朝推行的「剃髮易服」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