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文化
生肖文化
牡丹使者 牡丹文化是中國古老文化一個組成部分。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而中國牡丹也伴隨中國文化早在公元8世紀傳入日本。到了18世紀傳入英國,種在邱園,以後又從上海引去30多個品種。以後,法國傳教士把野生在我國雲南的黃牡丹、紫牡丹先後引去法國。到了1936年,英國又引去了我國西藏野生的大花黃牡丹。美國也於19世紀從我國甘肅南部卓尼得到了紫斑牡丹。就這樣,英法、美和日本利用中國原產的這些野生種與栽培種進行種間反覆雜交,先後培育出了各自國家的牡丹品種系列。現今美國已有400多種,法國與日本也皆在200種以上。這些品種或雜交系列,考其根源均來自中國。有人常說“在近代月季花的生命中,流著中國月季的一半血液”、我們可以自信地說,在當今世界上所有牡丹的機體中,全部流淌著中國牡丹的血液。
牡丹的譜類紀實 牡丹為中國傳統名花,歷代文人為之作譜、立傳記事的專著和傳記不下二三十種。以牡丹為題材的神話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其中有深遠影響的有北宋時代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周師厚的《洛陽花木記》;南宋時陸游的《天彭牡丹譜》;明代王象晉的《群芳譜》、薛鳳翔的《毫州牡丹史》以及《牡丹八書》;到了清代,還有陳子的《花鏡》、汪灝撰的《廣群芳譜》,以及吳其著《植物名實圖考》等等,這些論著都是中國牡丹花史中最輝煌的文化財富,它積累了育種、栽培以及應用方面的豐富經驗;同時也記載了中國牡丹的起源、發展以及人力可以“奪天功”的信念和事實。其中有關培育新品種方面的事例,還被英國著名的生物學家達爾文在他寫的《物種起源》一書中所引用。
牡丹的詩詞書畫 自然界裡感人的事物很多,其中“花”是主要的一種,何況牡丹又是“國色天香,秀韻多姿”,所以歷代詩人、畫家、藝術家都鍾情於牡丹,以牡丹為題材的詩詞書畫廣為流傳。以牡丹命名產品、商標以及各種生活用具上的牡丹裝飾圖案更是不勝枚舉。歷來吟牡丹、畫牡丹、唱牡丹的作品最多。在楊茂蘭主編的《歷代詠牡丹詩詞四百首》中,唐五代就有125首,宋代167首,金元27首,明代37首,清代67首,共計419首,作者共203人。其內容從各個方面反映了牡丹對當時社會引起的風情和愛好。 以牡丹為題材的畫家,遠在南北朝時代(550-577)就有楊子華畫牡丹的記載,到了唐代,畫牡丹的畫家就多了。據董首《廣川畫跋》記載:唐代畫家“邊鸞所畫牡丹,妙得生意,不失潤澤。”五代南唐時(923-936年)徐熙畫的《牡丹圖》用筆清秀,意趣生動,堪稱一絕。到了明代,徐渭用潑墨法畫牡丹,潑辣豪放,是一創舉。清代惲壽平畫牡丹,潤秀清雅,自成一體。到了近代,著名畫家王雪濤曾畫了大量的牡丹畫,幅幅神態各異,生機勃勃。繪畫大師齊白石畫的牡丹畫,用筆簡練,常中是聊聊數筆,卻生機盎然。大畫家關山月說:“中國一因作畫之前要求全面掌握對象的內在規律,如畫牡丹,要把牡丹與芍葯不同的地方找出來,分辨出它特有的特徵來。要對它的生長規律、組織結構等自然屬性有充分的瞭解。這就是通常所謂的要懂“畫理”。 以牡丹為圖案裝飾的瓷器古今皆有。如宋代燒製的“牡丹梅花瓶”,明代的“牡丹雙鶴盤”,以及清代的“雄雞牡丹瓶”和近代瓷都景德鎮生產的“牡丹孔雀鳳凰盤”、“青花牡丹孔雀盤”、“青花牡丹鳳凰盤”、“青龍牡丹唐草盤”、“剔紅牡丹孔雀盤”,以及燒製成的各種生活用品,也是珍貴的藝術品。置於室內案頭几上,一年四季不分春夏秋冬,欣賞它的丰姿秀色,國色天香,圖個吉祥如意。
牡丹的民俗愛好 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各族人的風谷習慣雖有不同,但對牡丹的愛好卻是一致的,種牡丹、欣賞牡丹、唱牡丹、牡丹花會已成為各自的風俗民情。如湖北、貴州的土家族,雲南的白族,以及甘肅、青海、寧夏少數民族家中庭院內,都種不同數量的牡丹花,少者三五株,多者上百株,用來象徵吉祥富貴。其他如甘肅隴西的浪山觀牡丹,雲南大理的“趕山”觀牡丹,安徽巢湖的朝拜神牡丹,甘肅臨夏回族的“花兒”唱牡丹,以及洛陽、菏澤、北京、杭州、四川彭縣、安徽鈾陵各地舉辦的牡丹花會和燈會,皆具有豐富的民間特色。 “花兒”是流行於青海、寧夏一帶的民歌,在浩如煙海的傳統民歌詞曲中,牡丹是美的化身、愛的象徵。人們把聚集歌唱“花兒會”季節叫做“牡丹月”或“浪牡丹會”。“花兒”曲牌中有《白牡丹令》、《綠牡丹令》、《十朵牡丹九朵開》等等,許多歌詞皆以花喻人,語言真摯,生動感人。如“四月裡,四月八,牡丹開花刺底下,想要不摘愛惜她,想要折去刺兒扎。我早起害怕霜殺下,我晚上害怕羊糟踏,買個蒲籃扣一下,看她開花不開花”。其他如河南民歌《編花籃》,當代電影《紅牡丹》插曲《牡丹之歌》,都是熱情歌頌牡丹的。 我國各地也非常重視運用牡丹圖案和繪畫來裝飾建築物、寺院、名勝古跡和居室住處。如雲南大理的“木雕”福奸惠安的“石雕”,甘肅臨夏的“磚雕”,以及江西景德鎮的“瓷雕”,無不飄溢著牡丹的芳香,既有實用性,又有欣賞性,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牡丹與歌曲 在我國眾多的古老民歌和現代歌曲中,以“牡丹為素材的不乏其作。這些牡丹歌曲(民歌)委婉、清新、優美,聽其歌使人煥發出對生活的熱愛,得到美的精神享受。 在我國最古老的《詩經》中就有以牡丹、芍葯為愛情信物的歌詞:“贈之於芍葯。”這芍葯不單指芍葯,亦指牡丹。因為牡丹初無名,最初統稱“芍葯”。 唐代歌唱牡丹的詩詞很多,其中以李白為楊貴妃填寫的新詞《清平調》三首為最佳。其唱道:“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花濃”,“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這種將音樂與詩結合而成為歌唱的形式,已達到了較為完美的地步。 在中外文化史上享有盛名的宋詞,是在晚唐、五代曲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當時的文人、官僚無不以填唱詞曲為風雅、高尚之舉,而以牡丹題材填詞在社會上更是風靡一時,被人廣為流傳。 在近代和現代的許多民歌中,以青海、甘肅一帶的“花兒”和河南民歌《編花藍》最為流行。河南民歌《編花藍》通過優美的曲調將一群上山采牡丹姑娘的喜悅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聽其歌,似到了風光迷人的田園山鄉。歌中唱道:“編、編、編花藍,編個花藍上南山,南山開遍了紅牡丹,朵朵花兒開得艷”。 在甘肅省臨夏一帶洽談會的傳統民歌“花兒”也極有特色。“花兒”是一種流傳民間的口頭演唱形式,它將當地的風土人情揉和在一起,表現人們對故鄉的戀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無論聽還是唱,表演者、觀眾均如癡如狂。其中有首歌唱道:“四月裡,四月八,牡丹開者刺底下,想要不摘愛惜她,想要折去刺兒扎。我早起害怕霜殺下,我晚上害怕羊糟蹋,買個蒲籃扣一下,看她開花不開花” 現代歌曲讚美牡丹的也不少,其中流傳最廣的當推電影《紅牡丹》插曲《牡丹之歌》。歌曲讚頌了牡丹的品格,敘述了牡丹的經歷,經人以蓬勃向上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