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巴族的傳統音樂只含民間音樂一類,屬東亞樂系,包括民歌、歌舞和器樂三種形式,以民歌比較豐富。珞巴民歌是詩與樂的結合形式,應用很廣,且常常是載歌載舞的形式,所以民歌
巫術:巫教是珞巴族的原始宗教之一。珞巴族說巫師是唯一可以與鬼通話的人。巫師不是職業宗教者,並不享有超凡權威,但沒有宗教活動時,他們依然過著常人的生活:生產勞動、生
珞巴族雖然沒有文字,但卻有豐富多彩的民間口頭文學,有遠古的神話傳說,有反映民族心理、生活習俗和願望的酒歌,有反映男女愛情的情歌,還有大量讚頌征服自然和邪惡的英雄故
「珞巴」意為南方人。由於居住地區交通閉塞和與外界接觸少,社會發展緩慢,直到解放前夕珞巴族還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的家長奴隸制階段。珞巴族內部部落很多,各有不同的自稱和他
婚禮上,新娘、新郎一共要殺三次雞。第一次,殺早已吊在新郎家木樓前新搭的木門懸樑上的兩隻雞。殺完雞,取出雞肝,拿給珞巴巫師。巫師用舌頭舔一下雞肝看一眼,再舔一下雞肝
珞巴族生活習俗受藏族影響較深,日常飲食及食品製作方法,基上與藏族農區相同。喜食烤肉、乾肉、奶渣、蕎麥餅,尤喜食用粟米攪煮的飯坨,並喜以辣椒佐餐。 蔬菜有白菜、油菜、
珞巴族舞蹈大致可以分為無言的舞蹈和有言的舞蹈。無言之舞和圖騰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以模仿圖騰崇拜為主,動作緩慢粗獷;有言之舞則將歌詞與一定的、程序化的舞蹈動作相結合,
珞巴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人口較少的一個民族,有2312人。主要分佈在西藏東起察隅、西至門隅之間的珞瑜地區,以米林、墨脫、察隅、隆子、朗縣等地最為集中。 珞巴族內部部落眾多,
除了散居在墨脫、米林一帶的少部分珞巴人與藏族一道過藏歷年外,各地的珞巴人都有自己的年節。珞巴年節是按照本族曆法推定,過節時間雖不一致,但都是在一年勞動之後。 珞渝西
民族飲食文化,不同地區的飲食習俗都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飲食原料的不同,飲食習慣就有明顯的差異。珞巴族主要分佈在西藏東南部,少數聚居於米林、墨脫、察隅、隆子、朗
古語所說的「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表現於衣食住行方面特別顯著。服飾習俗是人類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表現,有其悠遠的歷史。珞巴族居住在廣袤的珞巴地區的數十條江河
珞巴族是分佈在中國西藏自治區山南、林芝地區一個少數民族。 珞巴族是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總人口約60萬。其中處於中國控制區的有2300餘人。主要分佈在喜馬拉雅山脈、中印接壤的
珞巴人死後衽土葬。人死後,先換上新衣或乾淨衣服,再把屍體彎曲成坐狀,蒙上單子,用繩捆紮好,放在右側門後,頭西腳東,象徵跟著太陽去了。在死者身邊放置其生前用過的衣物
珞巴族人待客有一套獨特的方式。珞巴族是一個好客的民族,招待客人熱情而有禮節。 當客人進村時,珞巴族人都會謙恭地拉手邀請到家做客,請客人坐火塘邊的上座,然後拿出乾肉、
珞巴族有著熾烈的圖騰崇拜情感,對圖騰物是不採不獵不食的。據粗略考察,總計有上百種動植物圖騰,如虎、豹、豬、野牛、狗、鷹、蛇、竹筍、花蕊等。博嘎爾部落各氏族普遍崇拜
很早的時候,珞巴族的做飯沒有鍋,糧食都是裝在濕竹筒裡燒熟的。後來人們發現了一種質地鬆軟的石塊,就在上邊挖個大圓窩,倒水放糧煮飯。於是,石鍋被發明出來裡了。儘管現在
珞巴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一個民族,僅有3000人。主要分佈在西藏東起察隅,西至門隅之間的珞渝地區,以米林、墨脫、察隅、隆子、朗縣等最為集中。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
珞巴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珞巴語。珞巴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其語支的歸屬,尚待進一進調查研究後確定。 珞巴語是由許多方言組成的。諸如:嘎爾話、邦波話、博日話、凌波話
跳鬼習俗 珞巴族人信鬼不信神,崇奉原始巫教,認為生產和生活中的一切好事和壞事、失敗和成功都是各種各樣的鬼造成的。遇到任何難事,想辦成任何事情都得向鬼請示。 在珞巴人
珞巴族和藏族的先民彼此之間的交往見諸文獻記載者,始自吐蕃王朝時期。藏文典籍《紅史》在記述松贊干布時代的吐蕃疆域時就講到:「南自珞與門,西自香雄,北至霍爾,東自咱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