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湧現了很多驚才絕艷的思想家,是一個文化大爆炸的時期,諸子百家橫空出世,除了有名的儒家、道家、墨家等流派之外,還有不少聲名不顯或是幾乎已經消失在歷史上的流派,而名家就是其中之一。
名家是以辯論名實問題為核心發展出來的一個流派,其中的人都非常善於辯論,最有名的就是公孫龍。公孫龍是趙國人,既是名家的人,也受到過道家學說的影響,可以說是身兼兩家之長。公孫龍是名家有名的離堅白派的代表人物,什麼是離堅白呢?就是說一塊又堅硬又白的石頭,因為白和堅是由兩種不同的感官感覺到的,所以認為白和堅是相對獨立的。
公孫龍一生有相當多的時間都是作為平原君的門客,在公元前284年的時候,燕國欲要攻打齊國,公孫龍就帶著手下的弟子們前去勸阻燕國退兵,燕王滿口答應了,但是公孫龍卻覺得燕王並不是真心的,不可信,他認為:「當年燕王招攬了想要攻打齊國,能夠攻打齊國的賢才到燕國,後來成功擊敗齊國,現在這些善於用兵的人還在大王的手下,所以大王不會退兵的。」這一番話說的燕王無言以對。
之後公孫龍多次參與到各種辯論之中,比如在秦軍圍攻邯鄲,平原君成功解圍的時候,有人請求趙王封賞平原君,但是公孫龍覺得這次的功勞並不完全是平原君的,是全國人民的功勞,所以這樣接受封賞是把國人的功記在了平原君的頭上,所以建議平原君不要接受封賞,平原君欣然接受了他的建議並對他更加重視。
公孫龍名言
公孫龍作為中國古代有名的哲學家,他的思想對於後來人研究邏輯學說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雖然因為歷史的緣故,公孫龍的不少著作都已經消失在了歷史之中,但是現在流傳下來的也有不少的經典名言,通過這些名言也可以研究一下公孫龍的邏輯正名思想。
公孫龍一生留下的名言諸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那句「白馬者,馬與白也,馬與白馬也,故曰白馬非馬也。」這就是歷史上知名的白馬非馬的來歷。除此之外還有「審其名實,慎其所謂。」這句話也是公孫龍思想的一個核心關鍵,公孫龍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提出邏輯正名的人,而這句話就是從這方面著手,公孫龍認為必須要詳細的考察物體的名實關係,並且非常慎重的來給物體命名下定義,也就是說必須「名副其實」才行。
還有一句著名的「見侮而不鬥,辱也。」就是說看到有人受到侮辱欺凌,看到了這樣不正義的舉動,但是卻不挺身而出與之鬥爭,這樣的行為是一種恥辱的表現。可見公孫龍也是一個很有正義感的人,頗有一種綠林好漢「路見不平一聲吼」的氣魄。而且縱觀公孫龍的一生可以看出他也曾多次勸阻戰爭的發生,也算是一個比較愛好和平的人。
公孫龍還有一句關於如何論證名實關係的一段話「以其所正,正其所不正,以其所不正,疑其所正。」就是說要用已知的正確的名實關係去檢查去驗證那些不正的關係,而且要用一直不正確的名實關係去懷疑那些正確的,這樣論證的方法已經算是比較先進的了,有著一定的進步性。
公孫龍的白馬非馬
在戰國時期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哲學家公孫龍提出了一個非常經典的辯論,那就是「白馬非馬」,他根據自己多年的研究提出了「白馬非馬」的觀點,也就是說白馬不是馬,或許說到這兒很多小夥伴都已經困惑了,白馬不是馬,這怎麼可能呢?
首先從辨證論的角度上公孫龍的這個論點是關於物質的同一性和差異性的問題,他探討了邏輯學裡面的「個體」和「一般」的關係,並且將他們之間的聯繫斬斷,同時誇大他們的區別,形成了這麼一種形而上學的一種思想。這個觀點其實從一種角度上來說是一種正確的說法,公孫龍沒有說錯的,這只是集合論裡面一種比較常見的表達方式。在公孫龍的表述之中,將白馬作為一個個體,而馬作為一個一般情況,馬是馬,白是馬的附加屬性,所以白馬這個個體並不是馬這個一般情況,得出了白馬非馬的結論。
或許說到上面小夥伴們還不好理解,那麼從數學的角度來說其實就是兩個集合,一個集合就是白馬,還有一個就是馬,自然這兩個集合是不一樣的,白馬這個集合就不是馬這個集合,因此可以得出白馬不是馬,然而白馬這個集合是包含於馬這個集合之中的,所以也可以說白馬是馬。這個觀點說不上完全的錯誤,但是公孫龍主觀的忽視了馬和白馬內在的聯繫,單純的誇大了一個命題之中主語和述語之間的差別,對於這句話,古龍先生就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個人覺得就是一種很好的理解方式,那就是「女朋友不是朋友。」
相關內容: 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