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古代有名的哲人,他既是名家的創始人,也是法家思想的傳播者,鄧析子的一生著作頗豐,雖然現存於世的不少作品被認為是後人借用他的名頭寫的,但是基本上還是貫徹了他的思想的。
鄧析子雖然不是太有名氣,但是他說的不少名言相信大家都是多有耳聞,比如這句著名的「眾口鑠金,三人成虎。」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說:大家眾口一詞,就算是金屬也會被熔化掉,如果有三個人說謊說市集上面有老虎,那麼旁人就會信以為真。這句話說明的輿論力量的可怕,有件事情哪怕是假的,只要大家都這麼去傳,就會讓人信以為真,因為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一件事情即使是錯的,但是說的人多了,信的人也就多了,到了後來甚至那些不信的人,才成了異類。
還有一句著名的「水濁,則無掉尾之魚;政苛,則無逸樂之士。」說明了外界環境對於人們生活的影響,勸告當權者不能太過嚴苛的對待百姓,這樣會讓百姓的生活變得艱難困苦,就像是在渾水之中的魚一樣,這也和鄧析子的法律觀念有著一定的關聯,鄧析子不滿於當時推行的政治制度,私自製定了一套法律,他雖然不推崇禮治,但是依舊比較愛民,不希望對於百姓太過苛責。
「目貴明,聽貴聰,心貴公。」對於眼睛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看的清楚,對於耳朵聽得清楚就是最好的,那麼對於一個人的心呢?自然是公正光明最為可貴,這既是對於當局者勤政愛民的要求,也是對於百姓們的要求。
鄧析竹刑
在春秋時期,隨著人類社會的演變,子產最先打破了一直以來「刑不可知,威不可測」的傳統,頒布了最早的法律制度,使得廣大群眾可以知道這些法律,但是其實也有很多的人都對這樣簡陋的法律感到不滿,鄧析就是其中一員,而與眾不同的是,鄧析還親自設計了一套法律,並且把它刻在了竹子上,叫做竹刑。
鄧析是新型地主階級的一員,他對於當時子產等人代表的繼承了周禮的貴族階級非常不滿,因此才私自編造了一部法律,但是畢竟這是私人修著的法律不能得到國家的承認,也就沒有什麼實際價值。而當時雖然說法律已經公開了,但是百姓們都不識字啊,文化水平太低,真正懂法的人還是少,因此鄧析就在當時為百姓們開講法律知識,讓他們能夠瞭解這些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同時也接一些活來幫助百姓打官司。
隨著鄧析名頭的變大,鄧析的竹刑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很多人發現鄧析的這套刑法要比現在在實行的法律制度更加的完善,而且一般來說當時的刑法都是刻在鼎上的,非常笨重,不適合流傳,但是鄧析所著的竹刑,卻是比較方便,所以隨著竹刑的傳播,當時的鄭國社會產生了一定的動盪。結果後來鄭國的統治者下定決心,殺了鄧析,儘管如此,鄧析的竹刑還是被留了下來,並且還被當成了國家通行的法律,可見鄧析的竹刑在完善程度和合理性上是要超過當時原先的法律的。
鄧析被殺
名家是戰國時期非常有名的一個流派,在戰國中期的一段時間非常流行,湧現了不少的傑出人才,而早在春秋末期的時候名家就已經初露端倪,鄧析就是名家的創始人,他的一生並不長久,只活了40多歲就去世了,那麼鄧析是怎麼死的呢?
其實說起鄧析的死就得先說說鄧析的思想觀念,當時正是社會大變動的時期,舊的奴隸主階級的衰弱,新的地主階級的崛起,而鄧析就是新興的地主階級的一個革新派。他和當時的另一部分地主階級不同,那些地主階級的人是由原先的貴族階層轉化過來的,依舊提倡「以禮治國」,現在已經基本證明了以禮治國是很難實現的,真正靠譜的是依法治國。雖然因為當時社會需要的緣故,當時鄭國的子產等人頒布了新的法律,但是幾乎都是圍繞著周禮為核心來制定的,所以鄧析非常不滿,就私自製定了「竹刑」。
「竹刑」的誕生也意味著他和鄭國當局者幾乎是不可能和解的局面,而這個時候因為百姓們對於法律還不是很瞭解,鄧析就經常宣傳法律知識,並且有償的幫助百姓們打官司,一時之間他成為了鄭國的風雲人物,有了很多的學生,對於當時的統治階級產生了巨大的威脅。而且鄧析他非常善於辯論(畢竟是名家的開創者),他經常能夠把黑的說成是白的,把當時的老百姓們忽悠的不要不要的,這也讓當局者對他更加不放心,因此當局者找了機會把鄧析給殺了,然而諷刺的是,鄧析的竹刑卻是被確定成為了國家的正式法律。
相關內容: 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