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東風蕩颺輕雲縷》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賞析呢?

《虞美人·東風蕩颺輕雲縷》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賞析呢?

《虞美人·東風蕩颺輕雲縷》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賞析呢?

典籍問答

虞美人·東風蕩颺輕雲縷

陳亮

東風蕩颺輕雲縷,時送瀟瀟雨。水邊台榭燕新歸,一點香泥,濕帶落花飛。

海棠糝徑鋪香繡,依舊成春瘦。黃昏庭院柳啼鴉,記得那人,和月折梨花。

【譯文】

東風輕輕地吹拂,雲兒縷縷隨風飄過。蕭蕭春雨時緊時緩不停歇。茫茫水邊的小樓閣,新歸的燕子忙築窩。口銜香泥穿煙雨,落花粘身頻飛過。

小徑上落滿了海棠花,繽紛斑斕花香四發。綠肥紅瘦人愁煞。更哪堪,黃昏時節,庭院裡柳樹落啼鴉。還記得嗎,朗月如輝的月光下,那人帶著素潔的月色,輕輕地摘下如雪的梨花。

【註釋】

1.虞美人:詞牌名,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兩平韻。

2.蕩颺(yang):飄揚,飄蕩。

3.縷(lǚ):一條一條地。

4.蕭(xiāo)蕭雨:形容雨聲蕭蕭。

5.水邊二句:謂新歸雙燕啣泥築巢。台榭(xie),建築在高台上臨水的四面敞開的樓閣。

6.糝(sǎn):摻和。

7.香繡:這裡指海棠花瓣。

8.成春瘦:花落則春光減色,有如人之消瘦,此言春亦兼及人。

9.柳啼鴉:歸鴉啼於柳上。

10.那人:指所思女子。

11.和月句:極言人與境界之實。宋·晏殊《寓意》:「梨花院落溶溶月。」

【創作背景】

南宋政權建立以來,統治者不思舉兵北伐,只是以向金人卑躬屈膝來換取一時的安寧。陳亮懷有一腔報國之志,多次上書宋孝宗,陳述復國方略,卻從未被採納。長期的鄉居生活並沒有讓他的志向發生改變,磊落不平之氣多次借由詩詞抒發出來。在陳亮眼裡,春光帶給他的只有愁和恨,這首《虞美人·春愁》便是其中一首。

【賞析】

詞的上片開篇兩句沒有寫「紅杏枝頭春意鬧」的芳菲春景,而是直說「風」、「雨」。東風輕拂著大地,幾縷淡淡的雲彩在天空飄蕩。這兩句裡的「風」和「雨」,是全詞的詞眼,大好的春光就是在風雨中消逝的,領起了全篇詞意。「水邊台榭燕新歸,一口香泥、濕帶落花飛。」兩句化用白居易《錢塘湖春行》中「誰家新燕啄春泥」的詩意。燕子才剛剛歸來,還未來得及觀賞芳菲春色,滿樹花朵卻已經凋零,如此景象,詞人不由產生滿腔感慨、滿腹愁緒。這裡的「泥」承第二句「蕭蕭雨」,「落花」承第一句「東風蕩颺」而來。燕子新歸,而落紅已經成陣,目睹這種景色,詞人的感慨之情油然而生。

詞的下片首句承上片「落花」,開始描寫凋零的海棠。「海棠糝徑鋪香繡,依舊成春瘦。」在此詞人雖然只取了海棠一種花來進行描寫,但是讀者從中彷彿還可以看到桃花、杏花、梨花……落紅一地。當所有春花凋零並被泥土掩埋,也就沒有什麼春色可言。用「春瘦」來形容春色漸失十分形象傳神,也是全詞的主旨所在。春也如人一般,在萬花凋零的滿腹愁緒中逐漸消瘦,逐漸疲憊不堪。結尾兩句「黃昏庭院柳啼鴉,記得那人、和月折梨花。」開始出現人的形象,畫面也頓時變得更加豐富。

全詞無一字說愁,卻處處都透著愁緒。春天本是百花競放、喧鬧芳菲的季節,可是經歷一場風雨後,凋零的花朵,啣泥的春燕,對月啼叫的烏鴉卻讓人頓感淒涼。花開花落雖是自然之理,卻引發了敏感詞人心中的無限愁緒,淒涼的其實不只是春色,也是詞人因年華漸逝、壯志未酬而生的悲哀。詞中的抑鬱哀婉之氣令讀者讀之不禁為作者坎坷的生平而動容。

【作者簡介】

陳亮(1143—1194)原名汝能,後改名陳亮,字同甫,號龍川,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婺州以解頭薦,因上《中興五論》,奏入不報。孝宗淳熙五年,詣闕上書論國事。後曾兩次被誣入獄。紹熙四年光宗策進士第一,狀元。授簽書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行而卒,謚號文毅。所作政論氣勢縱橫,詞作豪放,有《龍川文集》《龍川詞》,宋史有傳。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典籍問答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