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莽的高黎貢山,以豐美清冽的乳汁,哺育著一個古樸誠實的民族——獨龍族。雲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的獨龍江鄉,是一處天工造化的人間秘境。春來,高山牧場芳草萋萋,鮮花盛開;夏初,杜鵑滿山,爭奇鬥艷;秋至,紅葉斑斕,層林盡染;冬季,雪山皚皚,松柏挺立。走進這個「神秘的河谷」,人們留戀於風光絢麗的景色中,徜徉在千奇百怪的地貌間,欣賞植物世界的綠韻,傾聽動物天地的秘語,陶醉於古樸純摯的民風,採擷民族文化的色彩,這是一種莫大的享受,也是一份人類不可多得的人文自然遺產。
歷經歲月滄桑,新中國成立之前,獨龍族只剩二千多人,雖然人數很少,但他們頑強地傳承著自己彌足珍貴的語言和習俗,以堅韌的性格書寫自己獨有的歷史和文化。
從內地前往獨龍族所在地路途艱辛,得連續翻越常年積雪海拔四、五千米的高黎貢山和碧羅雪山,跨越驚濤飛湧的瀾滄江和怒江,穿行被原始森林覆蓋的崎嶇山道,攀籐附葛、爬天梯、過溜索、翻越絕險。這個被史書稱為「太古之民」的民族,以堅忍不拔的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毅力,在獨龍河谷艱苦創業、生活繁衍,創建和書寫了獨具特色的文明發展史。
2003年7月,雲南的三江並流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獨龍江流域為其組成部分。這一帶被稱為我國南北動植物交匯的「十字路口」,既是珍禽異獸的樂園,也是第四紀冰川後至今尚存古原生物保存的「避難所」。獨龍江流域則是這一王國桂冠上的「綠寶石」。為培育和護衛這顆「綠寶石」,世居這裡的獨龍族人民,總是辛勤耕耘,默默無私地為之作奉獻。
溜索過江
獨龍族是新中國成立時保留原始社會末期家族公社特點較多的少數民族之一。解放前,獨龍族社會生產發展的特點是:以原始粗放的刀耕火種農業為主,採集、漁獵仍占較大比重,生產工具基本上還是用竹、木、石製成,還沒有從鋤耕過渡到犁耕,男女間只有自然分工,交換仍處於以物易物階段。
這裡的父系家族公社(獨龍語稱「其拉」)是一個父系祖先的直系後代所組成的血緣集團。探索和闡明獨龍族父系家族公社遺存的理論意義和學術價值,對瞭解認識人類歷史上業已消失了的古代社會有重要的科學價值。近百年來,專家和學者對獨龍族聚居區開展了多學科交叉的系統研究,填補了植物、地理、水文氣候、人類學等領域諸多空白。
獨龍族婦女以往有紋面的習俗,這是一個具有特殊族徽標誌的民族。紋面,獨龍語稱之為「巴克圖」,是獨龍族人民古老民俗的一種遺存。過去,獨龍族少女到了十三四歲,都要進行紋面,是按一定的圖案花紋,用骨針在少女的面部刺紋,然後塗上從山上採來的植物汁,結痂後,臉上便留下了一幅藍色的圖案。先輩們對紋面習俗有多種傳說。解放後,廢除了紋面的習俗。
獨龍族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卡雀哇」或「德裡哇」,大都安排在農曆的臘月,屆時全家族和本村寨的親友、客人們一起來到擺好佳餚的廣場上,由家族長老主持敬獻儀式。其中有最古老、獨特的剽牛祭天遺風。以一種獨特的形式體現一個民族的勇敢、強悍、熱情和自強不息,以及同自然進行挑戰、奮爭的精神。
神話,是人類文學發展的童年。獨龍族的神話,不但反映了獨龍人民在社會發展最初階段的生活鬥爭圖景,記敘了獨龍族童年時代對宇宙萬物、人類社會的種種解釋和看法,同時也歌頌了獨龍人民的祖先在征服大自然的鬥爭中,所表現出來的英雄氣概和不屈不撓的獻身精神。如《大螞蟻把天地分開》、《嘎美嘎莎造人》、《獵人射太陽》、《人與木朗的爭鬥》、《洪水滔天》、《壇嘎朋》等神話、傳說,既有濃厚的神話色彩,也有樸實的敘述;既有美麗神奇的幻想,也有真實的生活記錄和對未來世界的憧憬。可以說它們都從不同側面,比較形象、生動地再現了獨龍族古代社會的面貌。
獨龍語稱民歌或歌謠為「曼珠」。唱歌對調是獨龍人民生活中最喜愛的一種藝術活動,它既是獨龍人民心聲和自然流露,也是勞動人民思想感情的直接再現。唱歌對調幾乎成了獨龍人民社會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逢年過節、耕種、打獵、蓋房,以及歡慶豐收、舉行婚禮,都要以唱歌對調去盡情歡樂。解放以後又湧現了大量歌唱黨、歌唱社會主義美好生活的頌歌和讚歌。
獨龍族聚居區擁有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景觀,千峰萬壑的高山峽谷地貌,那高懸於獨龍江上空、體現獨龍族先輩戰勝江河險阻的原始溜索與籐橋,將成為現代遊人尋求驚險、體驗刺激的「空中索道」;那些飛瀑流泉,雲海浮山、翠竹綠林、花波彩浪綴合而成的原始高山峽谷的獨特景觀,更使古樸神秘的獨龍河谷平添一幅世外仙境般的奧奇壯美;那散佈於高山峻嶺的一處處獨龍先輩用智慧和勇敢抗爭毒蛇猛獸留下的「巢居」與洞穴遺址,將為遊人提供尋古探幽的誘人去處;還有「剽牛祭天」等原始古樸的獨龍族年慶風俗等等,都將是那些祈盼回歸大自然、尋味原始遺風,徒步探險科考的理想場地。
1999年9月9日,獨龍族鄉終於通車了,實現了獨龍族地區從封閉到開放的歷史性跨越。
相關內容: 獨龍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