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著光滑冰面 追趕冰下游魚
達斡爾族歷來傍江河而居,漁業是他們傳統的生產方式。在達斡爾族居住地的江河流域,盛產幾十種魚,達斡爾人熟悉魚的生活習性。前不久,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所長毅松調研發現,達斡爾族在冬季也有漁業活動,他們的穿冰叉魚、守棚叉魚、鑿冰圍網等捕魚方法獨具特色。
透過冰層能看清冰下魚
達斡爾語稱穿冰叉魚為「錦裡日莫貝」,是初冬時節有趣的捕魚活動。
在天氣晴朗的初冬早晨,透過江河湖泊上二指厚的冰層,能看清冰下的游魚。這時候,達斡爾族人就成群結隊地去叉魚。穿冰叉魚的魚叉比夏季用的魚叉略粗,桿長3米左右。
當人們踩上冰面,水中的魚兒開始驚慌亂逃。狗魚貼著冰層左右亂竄,其他魚則向岸邊游去。叉魚者踏著光滑的冰面,追趕薄冰下的游魚,瞧準機會,舉叉刺去,魚叉穿透冰面,叉中水裡的魚。
接著,叉魚人取下別在腰帶上的短斧,敲破冰面,把魚取出。有時為了追叉逃竄的狗魚,叉魚人在冰面上左堵右截,跑上一里多路程才能叉到它。游到岸邊的魚往往被夾在冰層下面,這時候,人們就直接用斧子或木槌破冰,魚便隨著水一起湧出冰面。
年輕人持叉追魚,小孩們拉著帶有小筐的爬犁跟著撿魚。運氣好時,一次一個人能叉十多斤魚。一天之中,只有早晨和上午的冰才能托住人體重量。隨著嚴冬的到來,冰層加厚,就不能再穿冰叉魚了。
設在冰眼上的「布日闊」
達斡爾語稱守棚叉魚為「布日闊·掃貝」,這是農曆正月過後在較深江河中的捕魚方法。「布日闊」是在冰上用柳桿和苫房草搭的棚子,棚子內用「瑪那」(冰穿子)鑿出約60厘米直徑的冰眼。
在冰眼上搭「布日闊」,目的是遮住日光,看清水中游魚。冰眼兩側再鑿數個小一點的冰眼,每隔半尺插入一根柳桿,形成一條狹窄的通道,像柵欄一樣攔住魚的去路,使魚從棚下的冰眼處游過。這時,魚兒成群游過冰眼,少則一兩條,多時十幾條。叉魚者看準游魚,用帶有5個刺的長竿魚叉叉魚。河裡有鯉魚、狗魚、敖花魚、胖頭魚、鱘魚、大魚等,有時能叉到20來斤重的大魚。
夜幕降臨,人們點燃火把,一個人守一個「布日闊」,魚多時得兩個人才忙得過來。
叉魚人渾身是水很快結冰
鑿冰圍網捕魚,是冬季裡的大型捕魚活動。每到這個時候,達斡爾族村裡會組織二三十人的捕魚隊。由經驗豐富的長者擔任「阿圍達」,即捕魚隊首領。
到達漁場後,阿圍達首先勘查魚的群棲水域,用「得戈」(鐵鉤子)在冰上劃出鑿冰眼的位置,每打一個冰眼,就量一下水深。一般從江岸附近冰下水深過膝處開始鑿眼,冰眼直徑1.5米左右,每隔十來步就鑿一個冰眼。這些冰眼組成橫攔江面的橢圓形圈子。
下網時,用一根長木桿拴網繩,從近岸處的入網口冰眼依次穿到每一個冰眼,每隔三個冰眼拉成一次網,最後把兩個網頭彙集在收網口,這樣就圍住了江中的魚,收網口設在江河有淺灘的一側。過去,達斡爾人編織的網最大的長達10米、寬超過4米。
收網時,阿圍達一聲令下,人們排成兩行,手握網綱往外拉網。大小各異的魚被圈集聚在三四米直徑的收網口,上下翻躍,欲掙脫。
這時,幾個人用長竿鉤子把魚挑鉤出水面。魚在跳,鉤在挑,水花飛濺,人聲歡笑,不一會兒叉魚人就渾身是水,很快結成冰,冰塊在身上嚓嚓作響。
江岸上燃起了篝火,叉魚人輪換著烤火烘乾衣袍,再跑回去叉魚。坐在篝火旁休息的人們吃著噴香的烤魚,飲酒暖身,並高唱「扎恩達勒」歌調,一派繁忙熱鬧而又壯觀的豐收景象。
每年農曆四月定為禁漁期
一次較大的集體鑿冰圍網捕魚活動,從清晨雞叫前就開始鑿冰眼,一直到半夜才收完網。有時從黃昏開始起網,要到第二天天亮才能收完。魚多時,一次捕到的魚能裝五六十輛大轱轆車。
毅松介紹,達斡爾族的漁業是取之於自然水域魚類的捕撈型漁業。為了保持漁業資源的永續利用,達斡爾人把每年農曆四月定為禁漁期,人們會自覺遵守規定,不從事捕魚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