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去;走向;湯:開水;蹈:踩。本意:奔上煮沸的水,踏上火海。比喻意:勇往直前,奮不顧身的行為。為某事付出努力。故事出自於三國趙子龍.
成語出處和典故
《墨子·兼愛》:「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餘」,兼愛下:「伏水火而死,有不可勝數也」
《荀子·議兵》:「以桀詐堯,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撓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沒耳。」
《三國誌·魏書·劉表傳》:「今策名委質,唯將軍所命,雖赴湯蹈火,死無辭也。」
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此猶禽鹿,少見馴育,則服從教制;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湯蹈火。」
故事介紹
東漢末年,劉表佔據著荊州,手下的官員韓嵩勸他投降曹操。劉表沒有同意,他要韓嵩到洛陽探聽一下曹操的虛實,以圖有機可乘。韓嵩表示,就是讓我去跳滾燙的水池,去走熊熊烈火,我也決不推辭。
嵇康,字叔夜,譙國銓(今安徽宿縣西)人。他曾與山巨源(山濤)等七人一起游於山林,被稱為「竹林七賢」,司馬氏專權後,嵇康不滿司馬氏的統治,隱居山陽,而山巨源後來在司馬氏朝廷中做了官,嵇康從此看不起他。山巨源由吏部侍郎升散騎常侍時,想請嵇康出來代理他原來的吏部侍郎官職,遭到了嵇康的堅決拒絕。不久,山巨源收到了門人遞上的一封信。拆開一看,是嵇康給自己的一封絕交信。他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信中嵇康列舉老子、莊子、柳下惠、東方朔、孔子等先聖,說自己「志氣可托,不可奪也」。
接著又寫到自己傾慕尚子平、台孝威(後漢隱士),不涉經學,淡泊名利。信中表示他蔑視虛偽的禮教,公然對抗朝廷的法制,以禽鹿作比,鹿很少見有馴育服從的,大的如果羈絆、束縛它,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赴湯蹈火,也不在乎;哪怕是用金的馬嚼子來裝飾它,拿佳餚來餵它,它還是思念樹林、嚮往草地的。以此表示如果司馬氏請他做官,他就會像野性難馴的麋鹿「狂顧頓纓,赴湯蹈火」。表達了堅決不在司馬氏政權中任職的決心。由於嵇康時常發表一些譏刺朝政和世俗的言論,司馬氏統治集團對他十分忌恨。景元三年(262),曾經受到嵇康奚落的司隸校尉鍾會,以言論放蕩、譭謗朝廷等罪名對嵇康橫加誣陷。嵇康被司馬昭下令逮捕入獄,不久便被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