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有不少詩作中都包含著美食,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01
蒸餅是唐朝人的主食之一。據《朝野僉載》記載,小販「常以小車推蒸餅賣之」。
張衡是武則天朝的一個官員,他沒有參加科舉,靠積累官資才陞遷至四品,其仕途之路走得並不順當。
萬幸的是,張衡終於是多年的媳婦熬成了婆,只要再堅持一下,能升任三品,就算進入最高的統治集團。
某日退朝途中,張衡騎著高頭大馬回家,行至某段,他突然停了下來。透過熱騰騰的蒸汽,張衡突然聞到一陣噴香的氣味。
原來,路邊攤位新做的蒸餅,剛剛出籠。
不等大腦反應,他的腸胃早已發號施令,張衡命僕人買了一枚蒸餅,也不等到家,騎在馬上便大快朵頤。
張衡吃得挺美,官位卻因此斷送,御史彈劾他不注重禮儀,沒有官威。張衡終於沒有得到陞遷。
他的腸子想必也悔青了。但如果再來一次,張衡能保證改掉嘴饞的「惡習」嗎?腸胃不會說謊,也不在意遠方,遠方都是苟且,還是鬆軟的蒸餅更實在些。
難道,餓肚子的臣子就只有張衡一個嗎?皇帝其實也意識到這個問題,早在初唐時期,唐太宗發現來上班的群臣,如果退朝時間稍晚,他們就會餓肚子。
仁慈的皇帝大手一揮,他決定另外賞賜群臣一頓飯。這頓偉大的飯,類似於今天的工作餐,起先被稱作「廊下餐」,後來經過不斷發展,逐漸演變成為一種常規制度,被稱為「會食」。
通過「會食」,諸位大臣可以議政事、觀禮儀以及聚僚友。著名文學家柳宗元,曾經寫過一篇《盩厔縣新食堂記》,以記述此制度。
在文章中,柳公說道:「禮儀笑語,講議往復,始會政事之要;筵席肅莊,籩豆靜嘉,燔炮烹任,益以酒醴,始獲僚友之樂。」
「籩豆」是一種古代的食器,「燔炮」意味著烹飪的方式乃是燒烤,而且他們還能喝到美酒。柳宗元雖然寫的很簡略,但是可想而知,那時的工作餐還是頗為豐盛。
中央百官工作餐中的粥品,由光祿寺統一供給。宰相盧澄垂青於三種粥,包括粟粥、乳粥和豆沙加糖粥,他喜歡混合起來吃,那樣粥品會呈現三種顏色,時人遂有「王羹亥卯未,相粥白玄黃」之對。
需要指出的是,盧丞相乃是唐昭宗末年的進士,而唐昭宗是唐朝倒數第二任皇帝,他統治期間,唐王朝已經是岌岌可危,百官的膳食仍舊如此精美,令人不由長吁短歎。
02
作為整個國家的統治者,皇帝享受最好的美食,似乎也無可厚非。
詩人杜甫曾經寫過一首《麗人行》,為表現楊貴妃奢侈的生活,其中有如下幾句:
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
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
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
這還是楊貴妃在曲江春遊途中,簡單的一餐。「山中走獸雲中燕,陸地牛羊海底鮮」一樣也不缺,貴妃本人呢,捏著犀角筷子久久不動,就像得了厭食症似的。
後世學者評價此詩曰:「無一刺譏語,描摹處語語刺譏。無一概歎聲,點逗處聲聲慨歎。」不得不說,此評價相當中肯。
中國的詩人很高明,寫美食時,故意不談及食物本身,他們著眼的是那些精緻的餐具。
譬如那首《麗人行》,杜甫用「翠釜」、「水晶盤」以及「犀箸」,來表現美食的豐盛。
再比如,李白曾作《蜀道難》,開篇兩句即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
用金樽裝酒,以玉盤盛菜,餐具都如此考究了,美食能差到哪裡去呢?
不止於此,撰寫志怪類小說的段成式,在他的傳世名作《酉陽雜俎》中,煞有介事地介紹過一枚精緻的玉碗,「夏蠅不近,盛水經月,不腐不耗,或目痛,含之立愈」。
段成式最終做到刺史和少卿之職,可謂是既吃過又見過之人,他固然有誇大的言辭,但帝王家餐具之奢華,由此猶然可見一斑。
古人以為,用金銀作為食器可以延年益壽,金銀碗筷於是在宮廷裡大行其道。唐玄宗曾經賜給名相宋璟一雙金筷子,宋璟不知有何寓意,便沒敢貿然謝恩。
唐玄宗說道:「所賜之物,非賜汝金。蓋賜卿之箸,表卿之直也。」玄宗還要專門解釋,這也從側面說明了,那雙筷子是怎樣的考究。
聽完皇帝的話,宋璟方才下殿拜謝,這也成就了一段「賜箸表直」的典故。
為了展示國家的富足,皇帝會在某些重要的時間段,特許天下百官和庶民,共同宴飲歡聚,宴會能持續三日到五日不等,此類宴會被稱作「賜酺」。
宰相張九齡,特意作過一首詩歌,紀念某場盛大的狂歡。
配天昭聖業,率土慶輝光。
春發三條路,酺開百戲場。
流恩均庶品,縱觀聚康莊。
妙舞來平樂,新聲出建章。
翻開一部史書,諸君會發現,武則天和唐玄宗「賜酺」的次數最多。這其實很容易理解,武則天奪走了李唐的江山,她有此舉是為了收買人心;而唐玄宗則為了炫耀大唐的太平盛世。
但要說皇帝有多愛民,那倒也不見得。
《開天傳信記》裡記載了玄宗時期的一次「賜酺」,因為參與宴會的人太多,秩序也維持不好,侍衛用棍棒也不能控制局面。
唐玄宗對高力士說道:「因為海晏河清,我才舉辦這種宴會。沒想到下民如此喧鬧,該怎麼辦呢?」高力士出主意請來酷吏嚴安之。
嚴安之到現場後,二話沒說,只是在廣場上劃了一道橫線,然後簡略地說道:「逾此者死」。
老百姓果然不敢造次,竟沒有一人敢逾越那條橫線。
而且,所有的狂歡最後還是由百姓買單。試問,這種作秀的舉動,到底有何意義?
03
宮廷裡的宴會,縱然無比奢華,卻缺少一股煙火氣;參加同僚之間的聚餐,你總得繃著一張臉面;萬幸趕上一次「大酺」,終於可以甩開腮幫子吃了,但你更是如履薄冰,萬一跨過了那條橫線,可能小命都沒有了。
最溫暖可口的食物,還是在民間,從張衡的高頭大馬上,一眼即能看到。
隋唐的大臣,每日五鼓時分,便要準備入朝。五鼓相當於今天的凌晨四、五點之間,夏天也就罷了,冬日裡的五更天,對任何人來說都是煎熬。
有個叫劉晏的神童,他的名號如此顯赫,以至被寫進《三字經》中,所謂「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是也。
但神童也是人,長大後的劉晏做了官,在冬日裡上朝時,見到路邊熱氣騰騰的蒸餅,同樣不能自持,便命人買來。
劉晏不像張衡那樣唐突,他「以袍袖包裙帽底啖之」,劉晏一邊吃一邊向同僚讚歎:「美不可言,美不可言」。
在隋唐時期,所有的麵食,都被統稱為「餅」。麵食的種類有多豐富,「餅」所涵蓋的範圍就有多大。今人有句話叫「大餅卷一切」,此話放在隋唐,反而更加貼切。
古書中介紹了一種名為「古樓子」的胡餅,做法相當治癒。先以牛油攪拌羊肉餡,一層層鋪展在胡餅之上,層與層之間再以椒豉相隔,做好後就放在爐中烤制。
唐朝人熱衷於生食肉類,所以不等完全烤熟,他們就拿出來享用,用此法烤制的「古樓子」,肉鮮而味濃,深受人們喜愛。
此種吃法是食肉主義者的最愛,唐朝當然也不乏,鍾情於清淡簡單食物的人。
在陝西潼關西邊,有一泉曰野狐泉,泉水邊上有一個「冷淘店」。何謂「冷淘」,類似於我們,在夏日吃的涼湯麵。
「冷淘店」的主人是一個老婦人,她切面片的刀功極佳,「切以吳刀,淘以洛酒潦葉」,老婦人做的湯麵,叫作「水花冷淘」。
劉晏愛吃蒸餅,也鍾意於「冷淘」,他是不折不扣的碳水化合物愛好者。《太平廣記》中記錄了,劉晏食用涼面的場景。「過衡山縣,時春初,風景和暖,吃冷淘一盤,香菜茵陳之類,甚為芳潔。」
而堂堂大詩人杜甫,甚至以《槐葉冷淘》為題,專門作了一首詩:
青青高槐葉,采掇付中廚。
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
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
碧鮮俱照箸,香飯兼苞蘆。
除了主食,唐朝人還喜歡吃「點心」。「點心」是今天的稱謂,當時的人稱其為「果子」。「果子」除了好吃,還都有一些雅致的名字,諸如滿天星、玉露團、紫龍糕和金鈴炙等等。
前文所提的,熱衷於聚餐的柳宗元,也是一枚吃貨。被貶官至永州,柳宗元除了寫下著名的《永州八記》,還嘗到了當地的螃蟹,並且寫詩留念:
朵頤進芰實,擢手持蟹螯。
炊稻視爨鼎,膾鮮聞操刀。
隋唐時期,人們的用餐方式,由分食制逐步向合食制發展。而且,和今天的人們類似,唐朝人也保持一日三餐的習慣。
哪怕是在古詩中,言及到的美食,同樣是不勝枚舉。
唯有愛和美食不可辜負,功名利祿,當然也要爭取,還是先吃飽吃美再說吧。
相關內容: 唐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