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描寫絲瓜的詩作?詩人眼中的絲瓜是怎樣的?

歷史上有哪些描寫絲瓜的詩作?詩人眼中的絲瓜是怎樣的?

歷史上有哪些描寫絲瓜的詩作?詩人眼中的絲瓜是怎樣的?

詩壇

歷史上有不少描寫絲瓜的詩作,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盛夏,農家庭院的矮牆旁、屋簷下、籬笆上,一棵棵絲瓜悄沒聲息地爬了上來,綻放朵朵金燦燦的花兒,一茬接著一茬,趕趟兒似的。花間葉間顯露出青綠色的絲瓜兒,漸漸膨大了、變長了,紛紛垂掛下來,在風裡蕩蕩悠悠,宛若鄉間蕩鞦韆的孩子,彷彿能夠聽得見清亮亮的歡笑聲呢。

絲瓜是葫蘆科一年生攀援籐本植物,花是夏秋最亮眼的農家花,瓜是暑期最尋常的農家菜。絲瓜原產印度,唐末或宋初輾轉傳入我國,深受國人的喜愛。北宋詩人君端有首《春日田園雜興》云:「白粉牆頭紅杏花,竹槍籬下種絲瓜。」可見北宋初年已見農人在杏花飄紅的春日,於白粉牆頭、竹籬茅舍旁點播絲瓜了。不過也有人認為,絲瓜是自明代起才引種而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絲瓜,唐宋以前無聞,今南北皆有之,以為常蔬。」

不管什麼時期傳入的,國人對這種不擇水土、易種易活的瓜蔬都十分喜愛,清明前後,地頭溝沿、邊邊角角甚而短牆草棚、木柵石欄旁,隨意刨個坑、丟顆種兒,它就能綻芽吐葉蔓秧兒,潑潑辣辣爬滿了牆頭籬架。最美的莫過於一蓬蓬金燦燦的絲瓜花,院牆邊、竹籬旁、屋簷下,開得紅紅火火、亮亮堂堂,把樸實的農家小院映照得一片亮麗。宋元時期的詩人方鳳詠道:

盈盈黃菊叢,栽培費時日。

依依五絲瓜,引蔓牆籬出。

於今想新花,於今長秋實。

花實豈不時,灌溉尚期密。

毋令根荄傷,委棄等藜蒺。

他寫的是秋日的絲瓜花,一茬茬燦爛的新花壓舊花著實可愛,比起難於培植的盈盈黃菊潑辣多了,只是不要傷害它的根莖,不然絲瓜就等同於蒺藜一樣的害草了。

絲瓜縈繞的鄉村風情,令詩人們情趣悠然。南宋文學家張鎡在《漫興》一詩中感慨道:

茆捨絲瓜弱蔓堆,漫陂鵯鴨去仍回。

開簾正恨詩情少,風捲野香迎面來。

詩人漫步鄉間,正愁詩情寡淡,冥思苦想無著,驀然望見茅舍旁蔓延的一架絲瓜,坡嶺上的白頭翁、野鴨飛去飛回,這野景花香不由讓他詩興盎然。南宋詩人杜汝能也為農家清新的景色所迷倒,他在《詠絲瓜》中云:

寂寥籬戶入泉聲,不見山容亦自清。

數日雨晴秋草長,絲瓜沿上瓦牆生。

雖沒有崇山峻嶺,可農家竹籬旁一彎淙淙流泉讓詩人神清意爽,久雨初晴,瓦牆上搖曳的一隻隻絲瓜愈加青翠可愛。

古人不僅品賞黃艷艷的絲瓜花、翠綠綠的小絲瓜,還要學做農事,點瓜種豆,體味收穫的喜悅。明代文人蘇仲在《種蔬》一詩中提到了絲瓜,詩曰:

角豆穿籬石,絲瓜繞屋椽。

打畦分嫩韭,春雨翠呈鮮。

他在籬架旁種豆角,在屋簷下點絲瓜,還整田畦栽嫩韭,這瓜瓜豆豆一畦韭,在春雨中呈現縷縷清鮮,也醉了詩人的鄉情。而元末明初的張以寧則是在思鄉的夢裡點種絲瓜的,他在《絲瓜》中詠歎:

黃花翠蔓子纍纍,寫出西風雨一籬。

愁絕客懷渾怕見,老來萬縷足秋思。

絲瓜花金黃,絲瓜兒鮮翠,秋風秋雨裡爬滿籬笆,這絲絲縷縷的秋思鄉愁,讓客居異鄉的遊子不敢多覷幾眼啊!

黃花褪束綠身長,白結絲包困曉霜。

虛瘦得來成一捻,剛偎人面染脂香。

——宋.趙梅隱《詠絲瓜》

黃燦燦的絲瓜花可映人面可染脂香,可賞心悅目,花褪之後結出長短不一、彎曲有致的絲瓜青綠肥嫩,更是農家的消夏美食呢。可素炒可煲湯,可油淋可面炸,亦可作餡包包子,無論怎麼吃,絲瓜的那份清香爽滑軟糯,總讓人品之不盡。絲瓜藥食兼備,還是一味中藥材,它味甘、性涼,入肝、胃經,有清暑涼血、解毒通便、祛風化痰、潤肌美容、通經絡、行血脈、下乳汁、調理月經不順等功效。在燠燠夏秋之季,素炒一盤清清爽爽的絲瓜,醒目、清心、解暑熱,確是一種可心可意的農家菜。

到了老秋,架上未及採摘的絲瓜長得碩大無比,老絲瓜是不能吃了,去了外面黑黃的老皮,就是一大團白亮而柔韌的瓜絡,正因如此才得名「絲瓜」。絲瓜絡卻有妙用,農家常用作刷鍋洗碗的炊具。而南宋大詩人陸游在《老學庵筆記》裡,記述了絲瓜絡的別樣之用,「用蜀中貢余紙先去墨,徐以絲瓜磨洗,余漬皆盡,而不損硯......」陸游是用絲瓜絡當「瓜布」,磨墨滌紙,不僅「余漬皆盡」,而且「不損硯」。絲瓜絡更大的益處是用作一味藥材醫病,其別稱有天蘿筋、絲瓜殼、絲瓜筋、絲瓜瓤、絲瓜布,中醫認為,該品味甘性平,入肺、胃、肝經,為醫用、食療佳品,具有通經活絡、清熱化痰、利尿消腫、止血等功效。

可見,絲瓜於我們的益處多矣,花可賞,瓜可食,騰籐蔓蔓可慰鄉愁,甚而多為人們廢棄的絲瓜絡還能醫病——我們何嘗不愛它、不醉心於這一架夏秋的小清新呢?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詩壇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