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玄燁,順治皇帝的第三子,母親是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清朝第四位皇帝,年號「康熙」。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我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康熙帝執政初期,面對大清王朝剛剛建立的嚴峻局勢,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疆土完整和天下統一。
他先後智擒權臣鰲拜、平定「三藩之亂」、收復台灣、驅逐沙俄、三征噶爾丹,這些豐功偉績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也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繁華,因此康熙帝也被譽為「千古一帝」之一。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漠西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在沙俄的挑唆下,發動對清朝的侵擾,他親率騎兵三萬自伊犁東進,越過杭愛山,進攻喀爾喀蒙古。喀爾喀三部數十萬眾南奔,逃往漠南烏珠穆沁(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一帶,並向清朝告急,請求保護。
康熙帝審時度勢,為確保邊疆安定,決定親征漠北,連續三次征討噶爾丹。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烏蘭布通之戰,清軍大破噶爾丹以萬餘駱駝組成的防禦營地(駝城),噶爾丹敗歸科布多。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的昭莫多之戰,清軍再次殲敵數千,擊潰噶爾丹主力軍隊,噶爾丹兵敗流竄。
連遭兩次大敗的噶爾丹集團土崩瓦解,已成一股日暮途窮的流匪,但康熙帝卻認為,噶爾丹的存在對國家的統一終究是一大禍害,「一日不可姑留」, 因此下令「速行剿滅, 不可稍緩」(《親征平定朔漠方略》卷47、35)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二月,康熙帝又下詔第三次御駕親征,他統兵出居庸關、雁門關,由保德州西渡黃河,直抵寧夏,並以寧夏為大本營,派出費揚古、馬思哈兩路大軍西出追繳噶爾丹。
是年閏三月,噶爾丹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於十三日服毒自殺而死,其女種其海率三百戶來降。
噶爾丹自盡,其女率餘眾投降,標誌著平定噶爾丹叛亂取得全面勝利,康熙帝決定班師回朝,他率軍從寧夏行至甘肅境內皋蘭附近的黃河岸邊,面對滔滔不絕的波濤大浪,一時詩興大發,作出一首七言長詩,即贊黃河,又暗頌天下一統:
《自寧夏出塞濱河行至白塔乘舟順流而下抵湖灘河朔作》
黃河之源難可窮,滔滔來自遐荒中。
既入洮蘭復西出,飛濤浩瀚聲淙淙。
來從邊山遠跋涉,遣師挽餉兼采風。
迴鑾欲假順流便,特乘艇艦浮奔洪。
瀠洄大野勢幾曲,沙岸頹突還巃嵷。
亂柳排生枝幹密,中有巨鹿藏榛叢。
遙山轉轉行莫盡,忽前俄後迷西東。
有時塞雲催急雨,晚天霽色橫長虹。
旌門月上夜皎潔,水光直與銀漢通。
放櫂百里只瞬息,迅於走阪馳駿驄。
中霄望見旄頭落,幕北已奏煙塵空。
茲行永得息兵革,豈惜曉暮勞予躬。
長河綿延古鮮歷,巡閱乃與區域同。
自此寰海樂清晏,熙怡萬國威亨豐。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她的形象,她的氣質早已令人憧憬,令人嚮往。如今,軍事上的勝利,令康熙帝心情大悅,面對滾滾東流、奔騰不息、奇狀無比的黃河波濤,他寫景抒情,由此及彼,由見而聞,紀詩以抒發天下一統的抱負。
此詩分三段,「黃河之源難可窮」至「特乘艇艦浮奔洪」為第一段,寫壯游黃河之因由。
第二段從「瀠洄大野勢幾曲」至「幕北已奏煙塵空」,為記游主體,描述沿河見聞,寫黃河之奇險。「中霄望見旄頭落,幕北已奏煙塵空」暗指叛首噶爾丹雖猖獗一時,但畢竟如急流敗葉,一去不返。
「茲行永得息兵革」至結尾為第三段,寫壯游黃河後所激發出的感想。
為了大清的安定與統一,康熙帝是費盡心力的,從一開始的平「三藩」、收台灣,到親征噶爾丹,「舉朝皆以為難」,眾臣都在反對他的決定,可想而知此間的阻力有多麼大?
但是,康熙帝意志堅定,力排眾議,「昔朕欲親征噶爾丹,眾皆勸阻,惟伯費揚古言其當討,後兩次出師,皆朕獨斷」(《東華錄》康熙朝卷59)。
自征伐吳三桂開始,到今日剿滅噶爾丹,歷時二十五年,在這漫長的歲月裡,康熙帝不惜曉暮勞躬,終於換來今日兵革得息,天下一統的大好局面。
「自此寰海樂清晏,熙怡萬國鹹亨豐」,自此天下太平,兵革永息,但願四海同歡,同慶盛世的到來。
試想當舉國上下都在以此為樂時,作為一國之君的他,豈不是更加開心與自豪?
正是因為在這種心情下,康熙帝既是壯游黃河,亦是樂游黃河。他的這篇記游詩,既是一篇黃河漂遊記,更是一曲頌讚天下一統的凱歌!
相關內容: 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