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本站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禽畜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在人類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的祖先發現某一些動物具有溫順馴良的性格,並且根據動物們的特點和他們生活的需要,學會了馴化飼養動物。
在我們的祖先飼養的動物中,就包括鳥類動物。他們可以從這些飼養的鳥類中獲取其肉、卵和羽毛,也有作為其他用處。在我國古代文獻《爾雅》中就有這樣的記載:「二足而羽謂之禽。」禽也指鳥類的總稱。
家禽是指人工飼養的鳥類動物,一般為雉科和鴨科動物,在人們的生活中主要指雞、鴨、鵝這三種禽類。
同樣在文獻資料中有對「家畜」的解釋,《三字經·訓詁》中說:「牛能耕田,馬能負重致遠,羊能供備祭器」,還說「雞能司晨報曉,犬能守夜防患,豬能宴饗速賓。」
人們也將這六種動物稱之為家畜。六畜各有所長,在悠遠的農業社會裡,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基本保障。家禽和家畜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那麼在我國古代文學尤其是在詩詞中,有沒有對家禽和家畜的描寫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六畜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描寫鵝的詩:
比如我們非常熟悉的《詠鵝》,就是唐代詩人駱賓王在七歲時寫的,詩歌以清新歡快的語言,抓住事物(鵝)的突出特徵來進行描寫:鵝由遠至近的歡叫聲,讓人漸漸看清它「曲項」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態,潔白的羽毛,和紅色的掌蹼,以及鵝在水中游泳時優美的身姿,有聲有色的情景。寫得自然、真切、傳神。
駱賓王通過白描的手法,簡單的略加勾勒,鵝的鮮明形象就脫穎而出,一幅可愛的動態的形象: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描寫雞的詩:
雞能啼鳴報曉,如成語「聞雞起舞」。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雞還被賦予了德。也就是雞的德性:文﹑武﹑勇﹑仁﹑信。
《韓詩外傳》卷二中寫道:「君獨不見雞乎?頭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敵在前敢鬥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時者信也。雞雖有此五德,君猶日瀹而食之者何也?」可見雞這種家禽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如唐代詩人杜甫還專門寫過一首《雞》詩:
紀德名標五,初鳴度必三。殊方聽有異,失次曉無慚。問俗人情似,充庖爾輩堪。氣交亭育際,巫峽漏司南。
如《詩經》中的:「風雨瀟瀟,雞鳴膠膠。」陶淵明的「雞鳴桑樹顛」。王維「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雲中雞犬喧。」杜甫《羌村三首》:「驅雞上樹木,如聞叩柴荊。」
描寫鴨的詩:
宋代詞人辛棄疾的《鷓鴣天·雞鴨成群晚不收》
雞鴨成群晚不收。桑麻長過屋山頭。有何不可吾方羨,要底都無飽便休。新柳樹,舊沙洲。去年溪打那邊流。自言此地生兒女,不嫁金家即聘周。
再如宋代詞人晏幾道的《鷓鴣天·斗鴨池南夜不歸》:
斗鴨池南夜不歸,酒闌紈扇有新詩。雲隨碧玉歌聲轉,雪繞紅瓊舞袖回。今感舊,欲沾衣,可憐人似水東西。回頭滿眼淒涼事,秋月春風豈得知。
再如南宋詩人陸游的《烏夜啼·金鴨餘香尚暖》:
金鴨餘香尚暖,綠窗斜日偏明。蘭膏香染雲鬟膩,釵墜滑無聲。冷落鞦韆伴侶,闌珊打馬心情。繡屏驚斷瀟湘夢,花外一聲鶯。
蘇軾的《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簍篙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描寫馬的詩:
馬在古人的額心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馬耐力好,適合長途奔社。既有交通工具的屬性,又在戰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騎兵必不可少的裝備。馬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寫馬的詩就更多了,如杜甫的《白馬》:
白馬東北來,空鞍貫雙箭。可憐馬上郎,意氣今誰見。近時主將戮,中夜商於戰。喪亂死多門,嗚呼淚如霰。
唐代韓琮的《詠馬》:
曾經伯樂識長鳴,不似龍行不敢行。金埒未登嘶若是,鹽車猶駕瘦何驚。難逢王濟知音癖,欲就燕昭買駿名。早晚飛黃引同皂,碧雲天上作鸞鳴。
唐代元稹的《塞馬》:
塞馬倦江渚,今朝神彩生。曉風寒獵獵,乍得草頭行。夷狄寢烽候,關河無戰聲。何由當陣面,從爾四蹄輕。
描寫牛的詩
作為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古代中國,農耕文化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耕牛與農耕文明密不可分。牛這種家畜在古人的心目中佔有重要地位,如在與農耕有著密切關係的《九九歌》裡面就有「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說法,耕牛當時是詩詞歌賦中經常出現的一種動物,如唐代詩人元稹《田家詞》:「一日官軍收海服,驅牛駕車食牛肉。」
宋代詩人梅堯臣《耕牛》:「破領耕不休,何暇顧羸犢。夜歸喘明月,朝出穿深谷。」
李白《詠石牛》:「自來鼻上無繩索,天地為欄夜不收。」
唐代元結《將牛何處去》:「將牛何處去,耕彼故城東。」
明代高啟《牧牛詞》:「日斜草遠牛行遲,牛勞牛饑唯我知。」
唐代儲光羲《牧童詞》:「大牛隱層阪,小牛穿近林。」
描寫羊的詩: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羊,祥也。」秦漢金石多以羊為「祥」,「吉祥」寫作「吉羊」,可見羊在古人心中亦佔有重要地位。最早寫羊的詩應該是《詩經·召南》中的第七篇《羔羊》:
羔羊之皮,素絲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羔羊之革,素絲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羔羊之縫,素絲五總;委蛇委蛇, 退食自公。
還有唐代李嶠的《詠羊》:
絕飲懲澆浴,行驅夢逸材。仙人擁石去,童子馭車來。夜玉含星動,晨氈映雪開。莫言鴻漸力,長牧上林隈。
細肋胡羊臥宛沙,長宮殿使踏霜羓。蒺藜苗盡初蕃息,苜蓿盤空莫歎嗟。自乏良謀甘更鄙,猶能大嚼怏無涯。磨刀為削朝霞片,時飲清杯興更佳。
描寫狗的詩也有很多:
如宋代詞人丘崇的《訴衷情》:
素衣蒼狗不成妍。何意妒嬋娟。不知高處難掩,終自十分圓。涵萬象,獨當天。照無邊。乾坤呈露,何況人間,大地山川。
再如宋代詞人釋心道的《狗子佛性無》:
狗子佛性無,老蚌吐明珠。西川鳴杜宇,江南啼鷓鴣。
當然少不了愛吃肉的美食家蘇軾的《予來儋耳得吠狗曰烏觜甚猛而馴隨予遷合浦過》:
烏喙本海獒,幸我為之主。食余已瓠肥,終不憂鼎俎。晝馴識賓客,夜悍為門戶。知我當北還,掉尾喜欲舞。跳踉趁僮僕,吐舌喘汗雨。長橋不肯躡,逕度清深浦。拍浮似鵝鴨,登岸劇虓虎。盜肉亦小疵,鞭箠當貰汝。再拜謝恩厚,天不遣言語。何當寄家書,黃耳定乃祖。
描寫豬的詩:
豬這種家畜為人們提供了肉質,營養美味,豬肉的做法更是層出不群。在古詩中,豬經常被寫為豚。如陸游的《過故人莊》: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再如唐代王駕在《社日》詩中寫道:
鵝湖山下稻粱肥,豚膳雞棲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詩詞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中國傳統文化長河中的一朵美麗的浪花,與家禽和家畜有關的古詩詞更是反映我國古代人民熱愛生活的有力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