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準備了:論平仄音的重要性!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懂得用平仄軟件分析古詩,證明並非完全不懂平仄,但是從分析的這幾首詩和分析方法來看,題主對平仄格律的誤會極深。
到底什麼是平仄格律?
平仄格律只是在進行近體詩創作時的一套幫助我們規範格式、避免音病的工具。
那麼,這套工具重不重要呢(平仄到底重不重要)?
對近體詩來說,這是極其重要的。
咱們打個比方吧,刀叉對西餐重不重要?沒有刀叉,就不叫吃西餐了。
有朋友就要槓了,我就要用筷子吃西餐怎麼了?
沒怎麼,您照樣可以吃,就算是用手也可以吃,但是您就別在乎旁邊吃西餐的人用旁光鄙視你。
寫詩也一樣。我就不管平仄怎麼了?我就幾個字分行,就是要說自己寫的就是詩怎麼了?
沒怎麼,您照樣可以寫,就算是「啊~」字一聲你也可以自稱為詩,不過就不要往近體詩裡面擠就是了嘛。
中國古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種。而唐人製造出平仄格律,創造出格律體之後,並沒有禁止大家寫古體詩啊?也沒有說不守格律的就不是詩啊?在格律詩成為高層文人習慣用體之後,古體詩照樣在迅猛發展,無論在哪個朝代,古體詩的創作量都要遠遠大於近體詩。
上千年過去了,從來沒有寫古體詩的人叫嚷這「平仄是鐐銬」,「平仄到底重不重要?」因為大家都知道,平仄根本與古體詩無關。
而我們今天,太多的人對平仄格律不瞭解,總認為是格律限制了自己的才華,創作不出好的作品來。他們從來不思考,為什麼歷史上那麼多寫格律詩的照樣汪洋恣肆,才華橫溢?他們總是拿李白來做例子,卻從來沒有想過杜甫代表的才是人世間大多數詩人。
何況李白也並不反對格律體,他只是更加喜歡歌行,喜歡古體詩罷了。
其實寫不出好詩,跟格律關係很小,只不過大多數人不承認自己水平差,總得有東西來背鍋。
分析平仄也要動腦筋
題主舉出的這三首詩中,《江雪》和《尋隱者不遇》都是仄聲韻,根本不需要看平仄,就知道這是古體詩,跟近體詩沒有任何關係,跟平仄格律也沒有關係。這種詩,用平仄軟件來進行分析本身就是個笑話。
而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雖然是平聲結尾,但其實只是有一個地方出律,而題主卻檢測出這麼多錯誤,說明題主雖然瞭解平仄格式的起手是以首句第二字定平仄,「人」為平聲,所以用的平起入韻格式進行檢測,結果錯誤百出。
但是這也說明了題主不懂得切換思維。
第二字為「人」,平聲,第四字就應該為仄聲,第六字應該為平聲。可是第四字「辭」為平聲,第六字「鶴」為仄聲,「平、平、仄」按照「平、仄、平」確實是失替了,但是我們就不能根據後兩個關鍵位置判斷是第二個字出律嗎?原本的平仄實際上應該是「仄、平、仄」?原本應該是仄起入韻格式?
我們用仄起入韻格式來進行檢測,就會發現除了「人」字以外,整詩其他地方都是「一三五不論」的小問題。也就是說,李白的這首詩,唯一出律的地方就是「人」字。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還是那句話,格律只是工具,是一種平仄搭配的不完全歸納法。因為不完全歸納,所以在不成熟的時期,很多人在創作的時候會進行探索、實驗,直到格律完全定型,就再也沒有這種「半律體」的存在。
我們今天來看,平仄格律是近體詩創作的工具,同樣是我們劃分古體詩和近體詩的標尺。這個工具,這個標尺重不重要?對近體詩來說重要,對古體詩來說毫無意義。
那麼對這些半律體來說呢?這個時候,就在乎讀者自己的判斷了。
你認為李白這首算是小有瑕疵的格律詩,可以,沒問題。
你認為只要有一個字出律那就不是格律詩,可以,也沒有問題。
但是,你得學習平仄之後,才不但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
七扯八扯,回到題目。
平仄格律重不重要?看你寫什麼詩。
只要你不想學好格律詩,那麼就一點都不重要,也不要費神去做平仄檢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