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詩人是誰?他的畫作有什麼特點?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出自蘇軾之口,那他究竟是看了誰的作品,竟然給出如此之高的評價呢?這個人就是唐朝著名詩人、畫家王維。我們在學生時期應該都在課本上學過王維的詩,但對於他的畫瞭解就比較少了。不過王維不僅精通詩畫,對禪道、音樂等也都有著很深的理解,可以說王維的才能的確是世間少有。下面就為大家簡單講講王維的一生,以及他的畫作究竟是有何獨特之處。感興趣的話就一起來看看吧。
終南之秀鍾藍田,茁其英者為輞川。文學史上有名的輞川,位於藍田縣南十餘里,青山逶迤,峰巒疊嶂,奇花野籐遍佈幽谷,瀑布溪流隨處可見,不僅是秦楚要衝、三輔屏障,而且是達官貴人、文人騷客心醉神馳的風景勝地。此處原本是初唐著名詩人宋之問的別業,後被王維購得,從此,他在此過起了「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的閒適生活。在宋之問別業基礎上,王維隨勢賦形,植花木、堆奇石、築造亭台閣榭,建起了孟城坳、華子岡、竹裡館、鹿柴寨等二十處景觀,把二十餘里長的輞川山谷,修造成了一處兼具耕、牧、漁、樵的文人園林典範,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二十一歲的王維狀元及第,懷揣積極的政治抱負和做出一番事業的遠大理想,從家鄉蒲州(今運城永濟市)施施然走進大唐的經濟文化中心長安。開始的時候,在張九齡的提攜下,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天寶年間,又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可謂順風順水。安史之亂中,他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經過這番磨難,王維逐漸消沉下來,看開了世間之事。四十歲以後,他基本侍奉母親以半官半隱的狀態在輞川度過。
王維母親去世後,葬在東面山坡,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王維逝世後,又葬在母親墓南面的小溝旁。王維當年住所叫「文杏館」,今已不存,唯有門前空地上,他親手栽植的一棵銀杏樹,依然枝葉茂盛,就像他在詩中讚美過的那樣:「文杏裁為梁,香茅結為宇。不知棟裡雲,去作人間雨。」每當秋季到來,碩大的銀杏樹一片金黃,和西側觀音寺銀杏樹遙相呼應,一起被稱為「南山二杏」,讓人恍然記起當年的王摩詰。
《新唐書》本傳記載:「(輞川)地奇勝,有華子岡、欹湖、竹裡館、柳浪、茱萸游、辛夷塢。」長居此地的王維,陶醉於輞川的山壑林泉之間,同孟浩然、裴迪、錢起等詩友良朋「模山范水」「練賦敲詩」、泛舟往來、鼓琴唱合。他和裴迪為輞川二十景寫下了四十首五言絕句,取名《輞川集》。
在序言中,王維說:「余別業在輞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華子岡、文杏館、斤竹嶺、鹿柴、木蘭柴、茱萸泮、宮槐陌、臨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欒家瀨、金屑泉、白石灘、北垞、竹裡館、辛夷塢、漆園、椒園等,與裴迪閒暇,各賦絕句云爾。」
這是王維自己編輯的組詩,精巧別緻,頗有特點,體例上全是五絕,且以輞川山谷中各處游景作每首詩的題目,後人熟讀的如《竹裡館》:「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又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方歇,王孫自可留。」詩句流暢自然,清麗飄逸,成為傳世佳作。
《輞川集》以即地命題,即景賦詩,有計劃地描繪一個景觀群落,這種創作形式是前無古人的。詩人的性格、心境和當時所處的特殊環境,綜合地折射於二十首絕句之中。組詩展現的游止,可以描畫出其心靈的軌跡,讓人感受到其喜怒哀樂的複雜變化。在這種半官半隱的生活中,詩人早年的遠大抱負不復存在,堆積在心中的失望、希望、羞愧、憤恨、惆悵和沉鬱,都化作「寂靜」和「清幽」,勢必讓這組詩歌帶上悲憤幽鬱的色彩和基調。
詩人竭力以清秀絕俗的輞川山水來消解心中塊壘,但終難完全衝出陰影的籠罩,使作品有了一種擺脫不了的矛盾:詩人「空悲」「惆悵」,便「獨坐」「長嘯」以超脫,最終成為一種深深的禪意。
後人稱王維為「詩佛」,不僅是說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意味和宗教傾向,更表達了後人對其在唐朝詩壇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維詩在其生前以及後世都享有盛名,《新唐書》本傳稱其「名盛於開元、天寶間,豪英貴人虛左以迎,寧、薛諸王待若師友。」
唐代宗在《答王縉進王維集表詔》中曾譽之為「天下文宗」。杜甫在《解悶》十二首之八中也稱他「最傳秀句寰區滿」。唐末司空圖在《與王駕評詩書》中更是稱讚其「趣味澄復,若清沈之貫達」。以思想內容而言,王維詩遠不能與李、杜相提並論;而在藝術方面,王維確有其獨特的成就與貢獻。唐代劉長卿、大歷十才子,以至姚合、賈島諸人詩歌,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王維影響。直到清代,王士禎標舉神韻說,實際上也以王維的詩歌為宗尚。
在作《輞川集》的同時,王維還創作了一幅《輞川圖》。晚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說其在「清源寺壁上畫惘川,筆力雄壯」,故世人多傳《輞川圖》原畫於藍田清源寺壁上。唐武宗年間寺毀畫滅,作品真跡究竟何貌不得而知,現在人們所見到的都是後世摹本。
北宋黃庭堅《山谷題跋》盛讚:「王摩詰自作輞川圖,筆墨可謂造微入妙。」《輞川圖》呈現了王維山居生活的理想,其敘事性的連景處理之法,符合游景山水的實際狀態,又呈現出田園生活的悟道歷程,與唐代一般流行的單幅平遠、高遠山水畫樣式完全不同,也有異於傳統的分景冊頁,首創了水墨山水畫形式,影響了日後北宋李公麟《龍眠山莊圖》《赤壁賦圖》等文人畫作,因之被尊為「畫界南宗鼻祖」。
中唐朱景玄在《唐朝名畫錄》中說:「(王維)復畫《輞川圖》,山谷幽盤,雲水飛動,意出塵外,怪生筆端。」這是對王維畫跡最早的記載,但該書以「神、妙、能、逸」四品品評畫家,王維只居妙品上等,在吳道子、李思訓的神品之下,其繪畫地位並不是很高。到了宋代王維畫作和輞川手卷才真正受到青睞,宣和御所收藏李思訓的畫僅十七卷,收藏王維的畫卻多達一百二十多卷。自北宋開始,《輞川圖》版本眾多,且良莠不齊,獨以郭忠恕《臨王維輞川圖》為大宗,且郭本用筆精妙,與王維相仿,無疑是王維之後最能理解輞川山水神韻的畫家。
蘇軾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對王維的《輞川集》和《輞川圖》來說,東坡可謂一語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