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本站小編帶來蘇軾的《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原文及賞析,感興趣的讀者和本站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宋)蘇軾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淒然北望。
註釋
西江月:原為唐教坊曲,後用作詞調。《樂章集》《張子野詞》併入「中呂宮」。五十字,上下片各兩平韻,結句各葉一仄韻。
世事一場大夢:《莊子·齊物論》:「且有大覺,而後知其大夢也。」李白《春日醉起言志》:「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
新涼:一作「秋涼」。
風葉:風吹樹葉所發出的聲音。鳴廊:在迴廊上發出聲響。《淮南子·說山訓》:「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徐寅《人生幾何賦》:「落葉辭柯,人生幾何」。此由風葉鳴廊聯想到人生之短暫。
眉頭鬢上: 指眉頭上的愁思鬢上的白髮。
賤:質量低劣。
妨:遮蔽。
孤光:指獨在中天的月亮。
琖:同「盞」,酒杯。
白話譯文
世上萬事恍如一場大夢,人生經歷了幾度新涼的秋天?到了晚上,風吹動樹葉發出的聲音,響徹迴廊裡,看看自己,愁思爬上了眉頭,鬢邊生出了白髮。
酒並非好酒,常因客少發愁,月亮雖明,卻多被雲層遮住。在這中秋之夜,誰能夠和我共同欣賞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淒然望著北方。
背景
不同的蘇軾詩詞選本、論著對蘇軾《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一詞作於何時、為誰而作有不同的說法,有的甚至標題都不同。大致有如下二種不同的說法:一、公元1097年(紹聖四年)作於儋州。二、公元1080年(元豐三年)作於黃州。
賞析
詞的上片寓情於景。詞人首先寫道:「世事一場大夢。」首句把人世喻為夢境。夢總是空虛的,轉瞬即逝的。這裡的「人世」與「夢」恰如《西江月·平山堂》中說的「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是夢」一樣。詞人借夢抒懷,以此感歎人生的虛幻與短促。接著第二句寫道:「人生幾度新涼。」其中,一個「新」與「幾度」搭配,更好地表現了人生坎坷,人生的短暫,似如過客一樣來去匆匆。可以說,詞人在此感時傷懷。
於是,詞人接著寫道:「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這裡兩句緊承「世事一場大夢」而來,進一步通過時令風物,來表現時光匆匆而引起心中的惆悵。從意思來說,前一句說秋風吹來,樹葉零落,在迴廊上發出聲響。這是從視覺來寫的,表現出了「秋風掃落葉」的淒涼。
下一句寫人,寫人對「秋風掃落葉」景象感受。悲秋,就是因為秋催人老去而傷感。詞人把自然之景與人的感受結合起來,不但表現了季節的轉換,而且也表現出時光易逝、容顏將老的無奈之感。
下片寫獨自一人於異鄉把盞賞月的孤寂處境和傷時感事的思緒。「酒賤常愁客少」,委婉地點出作者遭貶斥後勢利小人避之如水火的情形;「月明多被雲妨」,隱喻奸人當道,排斥善類,忠而被謗,因讒遭貶。以上兩句,流露出詞人對世態炎涼的感憤,包含的情感非常豐富:有念懷親人的無限情思,有對國事的憂慮和對群小當道的憤懣,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難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淒涼。這一結拍,是一個天涯淪落人帶著血淚的人生吶喊與宣洩。它巨大的悲劇力量,確乎令人蕩氣迴腸。
整首詞突出了一個「涼」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涼風、明月與孤燈等情感意象,營造了一個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蘇軾借寫節候之「涼」,抒寫人生之「悲涼」,表達了他對現實人生的深沉思考。與這首詞意境與主旨相似的就是那首寫於密州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在那首詞中,蘇軾寫道:「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與這首《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相比,兩詞都是借寫景抒懷,都渲染了一個「寒」、「涼」情緒意境,給詞蒙上了一層深厚的情感意韻。所不同的是前者在於指出節候之「清寒」,後者重在喻示人生之「淒涼」;前者寫天上人間之「清寒」,後者寫現實人間之「淒涼」;前者想像天上人間之「寒」以反襯人世間值得留戀,後者借人間之真情以慰藉自己「淒涼」的心靈。兩詞相得益彰,情韻悠遠,表達了飽受政治打擊的蘇軾對歷史人生的深刻認識,以及對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戀。
蘇軾這首詞也寄寓了一定的哲理意味。但這種哲理意味是通過營造一個完美的審美意境傳達出來的。讀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中秋之夜清寒的月色與空寂的長廊,孤獨的詞人身影與孤獨的黯淡燈光,以及由此流露出來的詞人深沉的人生思考與真摯的人世之戀,讀者並不感覺到說理、議論的空洞與枯燥,而是為詞中深沉的情感所打動,然後體驗出作者蘊含於詞中的哲理趣味。另外,蘇軾是宋代豪放詞派的代表詞人,然而這首詞風格柔婉,可以看出蘇軾的詞風也有悲情婉約的一面,這種哀怨隱忍之作更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相關內容: 蘇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