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三國演繹》中記載,公元228年到公元234年這6年期間,諸葛亮先後對曹魏發動了五次進攻,進行北伐。這一段在書中被稱為「六出祁山」。然而實際上在《三國誌》中記載,諸葛亮在北伐的時候,只有兩次對祁山出兵,都是無功而返,甚至於在最後一次北伐的時候,就連諸葛亮這種神通廣大的謀士,都死在了五丈原,不得不說這種結果是令人惋惜的。
當年,諸葛亮和劉備兩人在隆中的時候就制定出了關於以後的戰略部署,甚至於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就已經說過,如果有荊州和益州這兩個地方,派兵並利用其地理位置和天然的山川將兩地鎮守,再和西邊的各個民族搞好關係,並同時接納和安撫好南邊的彝族等少數民族。對內治理好國家,對外和東吳達成聯盟。一旦有戰事發生,可以派遣一名大將從荊州出發,可直接攻打宛城和洛陽,與此同時劉備大可從益州出兵,這樣一來,天下即可唾手可得。
雖然諸葛亮所說的這些話看起來非常有道理,對劉備來說也非常有吸引力。但是這種戰略並不是諸葛亮所發明的,而是劉邦當年為了稱帝所制定的戰略部署。當時項羽封劉邦位漢王,並把巴蜀以及漢中這一帶交給劉邦治理。
當時劉邦身邊的謀士韓信給劉邦制定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謀,在加上當時齊國發生兵變,項羽便一直忙於出兵齊國鎮壓叛亂,這才給了劉邦可乘之機。劉邦出兵並且掩耳不及迅雷之勢佔領了漢中這快戰略要地,之後便派兵圍攻當時的國都彭城,這才得以奪得天下。然而就目前的局勢來講,有兩大難題是是諸葛亮沒法掌控並解決的,第一個就是在此時的荊州,因為關羽的緣故,歸東吳所掌控。第二個就是,諸葛亮所希望發生的兵變並沒有在北方發生。
雖然說諸葛亮在北伐的時候,曹魏正在進行舊帝死,新帝登基的局面,但奈何人家的政權在新舊交替上過過渡的十分自然,並沒有大傷內部元氣的事件發生,僅僅只有一個孟達叛亂,還被輕輕鬆鬆的鎮壓了下來。所以說諸葛亮北伐一直都是以失敗告終。
然而,既然是一直失敗,那為什麼諸葛亮還要繼續去北伐呢?像諸葛亮這樣的奇才又怎麼能看不出每次北伐都注定無功而返呢?甚至於在臨終前,諸葛亮也要把北伐的志願交在姜維身上?
其實諸葛亮最終的目的並不是統一中原,而是把蜀漢的內部矛盾給轉移出來。雖然不管是劉備或者諸葛亮在世的時候,蜀漢政權內部之間看起來一片和氣之聲,但實際上當時候蜀漢內部分為了益州,東洲和荊州三大集團。三大集團暗地裡互相爭鬥,從而導致蜀漢政權內部的暗流湧動。
諸葛亮六出祁山,最終以失敗結束,為何如此「執迷不悟」?在劉備在世的時候三大集團之間有一個平衡點,之間的爭鬥並不是特別厲害。然而在劉備逝世之後,三大集團之間的鬥爭愈演愈烈,諸葛亮只好通過不斷地北伐,從而將蜀漢證券的內部矛盾轉移出來,讓三大集團團結起來一致對外,從而保證了蜀漢內部的穩定。
相關內容: 諸葛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