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朓《觀朝雨》:令人讀來既覺層巒疊蟑,又氣脈流暢

謝朓《觀朝雨》:令人讀來既覺層巒疊蟑,又氣脈流暢

謝朓《觀朝雨》:令人讀來既覺層巒疊蟑,又氣脈流暢

古代典籍

謝朓(464年—499年),字玄暉,齋號高齋,陳郡陽夏縣(今河南省太康縣)人,南齊詩人,出身陳郡謝氏,與「大謝」謝靈運同族,世稱「小謝」。謝朓曾與沈約等共創「永明體」。今存詩二百餘首,長於五言詩,多描寫自然景物,間亦直抒懷抱,詩風清新秀麗,圓美流轉,善於發端,時有佳句;又平仄協調,對偶工整,對唐代律詩、絕句的形成有重要影響。有集已佚。後人輯有《謝宣城集》。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謝朓的《觀朝雨》,一起來看看吧!

觀朝雨

謝朓〔南北朝〕

朔風吹飛雨,蕭條江上來。

既灑百常觀,復集九成台。

空濛如薄霧,散漫似輕埃。

平明振衣坐,重門猶未開。

耳目暫無擾,懷古信悠哉。

戢翼希驤首,乘流畏曝鰓。

動息無兼遂,歧路多徘徊。

方同戰勝者,去翦北山萊。

北風裹挾著朝雨,從江面上飄飄灑灑,呼嘯而來。江上朝雨的景色,寬闊,空濛,而又略帶蕭索冷落之意,澹然展現在詩人的眼前。朔風可感,但無形無影,詩人卻別具匠心,通過可觀之雨將它形象地描寫出來。細細體會「飛雨」,既可想見朝雨飛動之狀,又能感受到朔風陰助朝雨之勢。

百常觀,本是漢代的台觀之名;九成台,也是古代台名,這裡都借指一般的台觀。這些亭台樓閣,巍然屹立在曙色朝雨之中,一一映入詩人的眼簾。

「既」、「復」標識時間的先後承接,但決不是寫風雨的斷而復續,而是在景觀迭現之中,暗寫出詩人視野的變換和轉移。詩人的視角,彷彿攝像機的長鏡頭,緩緩地掃瞄過淋漓在風雨之中的煌煌台觀,印入詩人心靈的膠片。所以,風雨的飄灑和集結,在詩人心目中便產生了斷而復續的「既」、「復」的感覺,從而在客觀繪景之中,隱隱流露出主觀觀照的心跡。

淅淅瀝瀝的小雨,經過風的揮舞,灑落成了煙霧氤氳、輕埃迷漫。直到此時,詩人才交待了「觀朝雨」的時間和地點:「平明振衣坐,重門猶未開。」清晨,深宮重門猶未開啟,詩人早已振衣而坐、欣賞晨景了。陰霾雨天,霧氣沉沉,本應令人沮喪,心情不振,但他卻從江上飛雨之中,從這片刻寧靜的觀賞之際,領略到了非凡的樂趣,久久沉湎於其間,心馳神往,留連不捨。在大自然的神奇誘惑之下,詩人心旌搖動,神思沸騰。喧囂的塵擾,紛冗的庶務,暫時都已遠他而去,使他直感到一種耳目清新的愉悅,並從這種耳目的清新,進一步體會到了精神的寧靜和恬適。「耳目暫無擾」,多麼難得的純淨之境、空靈之時啊!所以,此時此刻,他的心思終於擺脫了現實時空的束縛,跨越到無限渺遠的自由之境,一下子飛到了遠世往古,飛到了嚮往已久的理想之境了:「懷古信悠哉!」清晨朝雨之中,悠然緬懷亙古聖賢,心情該是非常暢快的。

這種發自心靈的對於自然山水的雅愛,同詩人深層意識中積澱的撫劍跨馬、建功立業的正統思想發生了衝撞——如果像大鵬那樣斂翼不飛,隱居山水之間,「平生仰令圖」(《和王著作八公山》)便無從實現,所以,他仍熱切地期望能像駿馬一樣,驤首奮鬣,千里長鳴;但如果全身心地投入仕途,致力於建功立業,又可能像黃河中的游魚去跳龍門一樣,一旦跳不過去,便有曝鰓枯身之禍。仕途險厄,人生多艱。

詩人深感不可能既從容官場,又優遊山林,「動」——出仕與「息」——退隱二者不可得兼,彷彿步行到人生的岔道口上,徘徊良久,舉步不定。「方同戰勝者,去翦北山萊。」「戰勝者」用的是《淮南子》的典故:子夏「出見富貴之樂而欲之,入見先王之道又說(悅)之,兩者心戰故臞(瘦),先王之道勝故肥。」「北山萊」語出《詩經·小雅·南山有台》「北山有萊」,萊就是草。詩人表示,將抱著歸隱林泉的信念到北山去刈草墾荒,耕地種田了。

一陣晨雨,給詩人帶來了清新悅目的感受,但同時,又攪亂了他的心緒。出仕意識與歸隱意識在詩人的思想上,始終無法將它們統一起來,「動息無兼遂」,總不可能盡如人意。為了心理的平衡、為了心性的自由,他的詩中,流露出走向歸隱的試圖。然而,這僅僅是詩人這一次「觀朝雨」以後的一種暫時的精神解脫,實際上他並沒能就此遠身官場,去翦北山之萊。詩人的悲劇也正在這裡。他始終沒有解決「動」(出仕)與「息」(歸隱)的矛盾,總是在「歧路多徘徊」。他始終肩載著這種沉重的精神負擔,艱難地跋涉著人生的路。

若按寫景抒情的一般程式,全詩似乎應以「平明振衣坐」領起,才能順理成章。但那樣勢必使全詩結構顯得平淡無奇,而且由景入情的轉折也將顯得生硬、突兀。詩人的高超之處正體現在這裡。他以「觀」為全詩之眼,前六句直接寫「觀」時客觀之景,後八句寫「觀」後主觀之情,「平明振衣坐」二句置於樞紐關鍵之處,使寫景與抒情有機地結合起來,起到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這樣,令人讀來既覺層巒疊蟑,一波三折,又感到接轉巧妙妥貼,氣脈流暢,饒有韻味。

相關內容: 謝朓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古代典籍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