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字君虞,唐代官員、詩人,他的詩風豪放明快,以邊塞詩出名,擅長七言絕句,代表作有《塞下曲三首》《夜上受降城聞笛》《江南曲》等。下面跟本站小編一起瞭解一下李益所作的《行舟》吧。
行舟
李益 〔唐代〕
柳花飛入正行舟,臥引菱花信碧流。
聞道風光滿揚子,天晴共上望鄉樓。
譯文及註釋
譯文
陽光明媚,柳花飄飄揚揚墜在行舟之中。舟中人隨手採起菱花,任憑小舟順碧流飄轉。
望鄉樓上憑欄遠望,這滿眼風光,我卻無心賞景,只思念塞北故鄉。
註釋
引:採摘。
信:任憑。
信碧流:聽任船隻在江流中行駛。
揚子:揚子江,即今揚州至鎮江間之江流,古稱揚子江。
望鄉樓:泛指可以望遠的高樓。
賞析
此詩特點在於給讀者以想像的餘地,讀後有餘味,有言外的意思和情調。
前兩句寫景。舟行揚子江中,岸上柳絮飄來,沾襟惹鬢;詩人斜臥舟中,一任菱花輕舟隨著碧綠的江流蕩漾東去。粗粗看來,儼然一幅閒情逸致的畫面,仔細品味,方使人覺出其中自有一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在。春回大地,綠柳飄絮,按說應使人心神怡悅,但對於客居異地的遊人來說,卻常常因為「又是一年春好處」而觸發久縈心懷的思鄉之念。何況,柳枝還是古人贈別的信物,柳花入懷,自然會撩惹遊子鄉思的愁緒。
如果說,詩人這種思鄉的愁緒在前兩句裡表達得尚屬含蓄,不易使人體察,那麼,後兩句就表露得比較明顯了。「聞道風光滿揚子」這一句是說,詩人自己思鄉心切,愁緒縈懷,沒有觀賞風景的興致,「風光滿揚子」只是聽人所道,他不想看,也不願看,因為他身處江南,神馳塞北(詩人故鄉在隴西姑臧),眼前明媚的春光非但不能使他賞心悅目,反倒只能增其鄉思愁緒。類似這樣的情狀,我們在古代的優秀詩詞當中是常常可以見到的。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詞中寫到:「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同樣是聞道春光好,同樣是自身愁緒多,一個終於沒有去,一個儘管去了,但根本無心賞景。所取態度雖殊,感情表達的效果卻是同樣深切的。
既然舟行揚子江,不是為了賞景,那又為何而來呢?第四句作了回答:「天晴共上望鄉樓」。原來詩人是為登樓望鄉而來。但讀詩至此,讀者心裡不免又生出許多新的疑問:為什麼要在「風光滿揚子」的「晴天」才登樓望鄉呢?詩中沒有明說,留給讀者去想像、體會、玩味。或許是,古時別家出走多在歲寒過後,當物華又換,春光再滿時,遊子的鄉思倍切吧?或許是,風光明媚的晴天麗日,空氣清朗,登樓望鄉,可極目千里吧?所有這些,儘管沒有寫出,卻比明白形諸文字更豐富,更耐人尋味。這正是這首絕句的神到之處。
相關內容: 李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