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字達夫,著名盛唐邊塞詩人,他的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現實性較強。高適在邊塞詩上的成就最高,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其邊塞詩的突出特點是雄渾悲壯。下面跟本站小編一起瞭解一下高適所作的《登隴》吧。
登隴
高適 〔唐代〕
隴頭遠行客,隴上分流水。
流水無盡期,行人未雲已。
淺才通一命,孤劍適千里。
豈不思故鄉?從來感知己。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我這個遠行之人,站在隴山坡頭,望著隴山上四分而流開去的水流,心潮為之起伏。
流水沒有間斷之時,旅途之人也從無休歇之時。
我的才能微薄,只夠得上做一個小官,如今承蒙知己相召,委以重任,於是不辭艱辛,孤獨地仗劍往來萬里之途。
我哪裡是不思念故鄉呢?我之所以離鄉背井前往赴任,為的是感念知遇之恩。
註釋
此詩《全唐詩》題作「登垅」,題下註:「垅,應作隴,詩同。」隴:隴山,在今陝西隴縣西北。
隴頭、隴上:《全唐詩》作「垅頭」、「垅上」,同時又註明應作「隴」。
「淺才通一命,孤劍適千里。」:又作「淺才登一命,孤劍通萬里。」
淺才:微才。通:往來。一命:命即官階,一命為最低級的官。
適:走、往的意思。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玄宗天寶十二年(753年),是高適應哥舒翰的徵召為河西節度使幕府掌書記,離長安前去河西節度使治所涼州(今甘肅武威)上任途中,登隴山有感而作。
賞析
此詩的頭四句以隴上流水來映襯詩人的獨身遠行。「遠行客」是詩人自稱。詩人登上隴山之巔,想起樂府民歌《隴頭歌辭》:「隴頭流水,流離山下。念吾一身,飄然曠野。」詩人此時此刻的心情,與歌辭中說的是非常相似的。「隴上分流水」既是寫實,也是襯托作者隻身遠遊的孤寂悲涼心情。據《三秦記》:「隴山頂有泉,清水四注,俗歌:隴頭流水,鳴聲嗚咽。遙望秦川,肝腸斷絕。」詩的第三、四句運用頂真法緊承頭兩句而來:「流水無盡期,行人未雲已。」以流水不盡來比喻人的行程無盡。
詩的後四句是詩人以大丈夫自許,抒發了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淺才通一命」,這裡是指詩人即將就任的左饒衛兵曹、充翰府掌書記。實際上這是幕府中重要的文職軍官,地位僅僅次於判官。詩人稱「淺才通一命」不過是謙詞罷了。「孤劍適千里」,大有慷慨行俠的意味。《史記·淮陰侯列傳》:「項梁渡淮,信仗劍從之。」結尾兩句「豈不思故鄉?從來感知己」,指明了詩人此番遠行的原因。詩人並非不眷戀思念自己的故鄉,他之所以離鄉遠行,全都是為了報答知己的知遇之恩呵。高適也是一個很重友情的人,他對哥舒翰的薦舉是非常感激的,當時世風,要作官除考試一途外,若無人薦舉是作不成官的,因此高適說「從來感知己」。「感知己」也僅是表層的一面,深層的原因則是高適想借此薦舉機會,入幕從戎,一展身手,實現他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抱負。正是這種內在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奠定了詩的後半部分昂揚的基調。
這首詩的最大特色就是以簡潔的詩句表達了盡可能豐富的思想,詩中既有遊子思鄉的情思,又有仗劍戍邊的豪情,既有報答知己的俠肝義膽,又有為國效力建功的雄心壯志,思想感情波瀾起伏,曲折多變。從全詩的情感流動看,是先抑後揚,最後以昂揚的調子結束全篇,給人以奮發向上之感。胡應麟評說高適的五言古詩「意調高遠」,「深婉有致」,由此詩可見一斑。
相關內容: 高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