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鄭惟忠所作的《送蘇尚書赴益州》,蘊含著豐富的情感

唐代鄭惟忠所作的《送蘇尚書赴益州》,蘊含著豐富的情感

唐代鄭惟忠所作的《送蘇尚書赴益州》,蘊含著豐富的情感

古代典籍

唐代詩人鄭惟忠所作的《送蘇尚書赴益州》,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送蘇尚書赴益州》

[唐]鄭惟忠

離憂將歲盡,

歸望逐春來。

庭花如有意,

留艷待人來。

此為一首送別詩,作者是唐朝詩人鄭惟忠。詩歌中的蘇尚書名蘇璟,開元八年除禮部尚書,罷政事,知益州大都督長史事。從中央調任地方,且為比較偏遠之地,作為同好,於是難免勸勉一番。

首句「離憂將歲盡」,離別時候的各種憂思,將要跟隨著新年的到來而結束,直至消失殆盡。俗話說「新年新氣象」,又云「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所以,在這個離別之際,人盡起憂情之時,詩人並沒有沉陷進離情別緒之中,反而勸解朋友說一切困難都將過去。

次句「歸望逐春來」,歸來的日期一定不會遙遠,必將追逐著春天的腳步,重新回到京城來。這句明顯是結合著上句而來,在忘掉離別的憂思的同時,也開始鼓勵朋友展望那充滿著希望的明天。就像西方詩人雪萊在《西風頌》中所言那樣:「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末尾兩句「庭花如有意,留艷待人來」,庭院中栽種的花木,如果它們也有情意的話,肯定會含苞不放,等待著在歡迎你返回的日子裡,以便盡情地釋放出無限光彩。詩人在開始的時候,從內心的期望入手描述,並沒有陷入傷感的消極情緒裡。到得此處,忽然盪開一筆,轉向描繪庭院裡的花木,借物寄情,把屬於自己的情感賦予在了花木身上。

剎那之間,原本沒有感情的庭院之花木,瞬息被強加上豐富的情感,彷彿幻化成人,充滿了戀戀不捨之意。這種離情別緒不是悲哀的,而是洋溢著一股歡快的,對未來滿懷希冀的;甚至在最後還帶著幾分戲謔之意,讓花留幾分春色待友人歸來再盛開。

送別詩很多,基本上都是充滿了熟悉的離愁味道。如「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劉長卿《重送裴郎中貶吉州》),連江水都因此心傷;如「世情已隨浮雲散,離恨空隨江水長」(賈至《巴陵夜別王八員外》),也是恨上了江水。看來浩浩蕩蕩的江水,要背上無數次的黑鍋了。

有哀怨的送別詩存在,當然也就會有豪邁的送別詩。如高適的《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既有滿腔感慨,更懷抱無限希望。又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也是注滿了激情,毫無半分氣餒。

然而,正如江淹在《別賦》中所寫:「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如果心腸寬闊些,性格粗獷些,哈哈大笑一番,自然沒有什麼。可是,最怕季候蕭瑟,黃葉翻飛,雨雪霏霏,無休無止。身處如此情境,再好的心情也會受到影響,再粗大的神經也會變得柔軟。

這大概便是古人所倡導的「詩言情」的緣故,也正是英國詩人華茲華斯提出「詩是強烈感情的自然流露」的原因。給日常事物披上華麗的想像,以另外一種新奇的姿態出現大眾眼前,雖然說不上為之一亮,至少可以幫助人們撫慰麻木不仁的心靈,從而喚醒對美好事物的注意和熱愛。

這應該就是詩歌的魅力和作用所在,像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揚言:「上可裨教化」、「下可理性情」。身為生命中的平凡過客,即便無法達到「教化」的訓誡,也可以充實自己的性靈,極力豐瞻自己的情感,讓生活擺脫庸俗變得精彩。

相關內容: 情感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古代典籍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