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王適所作的《江濱梅》,以人擬物刻畫出寒梅獨特的風姿

唐代王適所作的《江濱梅》,以人擬物刻畫出寒梅獨特的風姿

唐代王適所作的《江濱梅》,以人擬物刻畫出寒梅獨特的風姿

古代典籍

唐代詩人王適所作的《江濱梅》,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江濱梅》

[唐]王適

忽見寒梅樹,

開花漢水濱。

不知春色早,

疑是弄珠人。

王適的這首詠梅詩,流傳雖然不廣,但在歷代詩話中獲得的評價比較好。如胡應麟在《詩藪》中言道:「古今梅詩,五言惟何遜,七言惟老杜,絕句惟王適,外此無足論者。」

這首小詩能夠得到如此高的好評,自然有其高明之處。讀慣了沿革齊梁詩風的初唐詩作,忽然出現數首清新明麗的作品,其出自於內在衷情,不虛浮於文字,自覺或不自覺中追求著淡雅平和,看上去有些流於直白,卻暗暗在引用的典故和詠唱的物象中,收斂住澎湃的情感。

開頭兩句「忽見寒梅樹,開花漢水濱」,已經脫離初唐大部詩作沿習齊梁小詩的格式,沒有使用工整的對仗,而是直接進行描寫眼前所見事物。在嚴寒的酷冬時節,不知因何事而行走漢水岸邊的詩人,忽然看見一棵梅樹綻放花蕊吐露著清香。猛然看到開花的梅樹,詩人的心情想來是極其激動,如此理解之後再來看這兩句詩,便能夠察覺其中的好處,彷彿脫口而出,十分貼切於此時此刻的情景。

抬頭就是一個「忽」字,便把詩人的驚奇之意顯露而出。為什麼會有如此驚訝的態度呢?接續再用一個「寒」字,既詳細交代了周邊惡劣環境,同時也點明了梅花開放的時間。次句「開花漢水濱」,既表現了梅花凌寒傲然開放的堅貞品格,又把地點順遂寫出。此時此景,不由令人猛地想到張謂《早梅》所寫:「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消。」

如果回放當時諸般現場,我們就可以很好地理解詩人的良苦用心。在此處,詩人之所以不用對仗,想來不是因為自己能力不允許,恰恰是因為他考慮到了現時的心境。此一時,彼一時,欣喜之下,當然是用切合的散句較好,而如果使用工整的對仗形式來開端,那麼既不能恰當表達出當下心情,更予人一種矯揉造作的姿態。

漫天風雪裡,詩人飽經跋涉之苦楚,心內正自淒涼,忽然見到一樹梅花,自然先是驚喜,然後才會想到其它。「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詩人此處之「疑」和張謂之疑有異曲同工之妙。張謂所懷疑的,是從梅花自身的潔白處下筆,從花色想到沒有化完的冬雪。這雖然也是一種懷疑,卻太流於表面,沒有特別的地方。

然而反觀此處,詩人的懷疑,則有凸顯出了好幾個疑點。一是見梅花綻放,懷疑春天早來。二是見開放的梅花,懷疑是弄珠人所玩耍的手中之珍珠。第三個疑點就比較隱匿,應該是詩人見雪中寒梅,錯覺自然而然地產生,好像看見一位英姿颯爽的女子,迎風斗雪。

據《韓詩外傳》載:「鄭交甫嘗游漢江,見二女,皆麗服華裝,佩兩明珠,大如雞卵。交甫見而悅之,不知其神人也。」張衡在《南都賦》撰寫:「游女弄珠於漢皋之曲。」亦是借用此典。詩人在此引用「弄珠人」的典故,含蓄而巧妙地傳遞出對梅花的讚頌。

閱覽此詩,不由歎服作者構思巧妙之處。詩人由人及物,先表初見梅花之驚詫,暗讚其抗風抵雪的風彩;又由物及人,再述心底之疑惑,引典故詳說梅花之麗影。恍惚之間,使讀者與詩人產生同感,於風雪飛舞裡,分不清楚到底所見是梅花之影,抑或是弄珠麗人之姿。

本詩擁有出色的文字格調,語言淺顯,明白如話,清雅脫俗。且精心構造,亦獨出機杼,妙用錯覺,以假擬真,以人擬物,細膩刻畫出寒梅獨特的風姿。清代宋宗元在《網師園唐詩箋》有論,認為本詩「不得以句近晚唐少之。」誠哉此語,不為虛妄。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古代典籍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