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都剌,字天錫,號直齋,元代詩人、畫家、書法家。他的文學創作以是詩歌為主,在元代文壇佔據重要地位。下面跟本站小編一起瞭解一下吧。
元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朝代。那個朝代裡,蒙古族人的鐵騎踏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在武力上暫時征服了漢人。但在文化領域,漢文化從來沒有被征服過,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反而征服了元代統治者,他們學習漢語,穿漢服,與漢人同婚,借鑒漢人的國家行政機構模式……在這樣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漢文化由中原傳播到了少數民族的領地,於是誕生了許多優秀的少數民族文學家,如薩都剌。
薩都剌(約1272年—1355年),回族,先世為西域人,出生於雁門(今山西代縣)。
薩都剌是色目人,三歲的時候開始學詩詞歌賦,他的的乳父是漢人,三歲的時候給他背了一首孟浩然的詩,薩都剌只念了一遍就記住了,乳父一次教了他十幾首,這個孩子竟然全部都記住了,家裡人見到這樣都非常的高興,因為家中出了一個非常聰明的兒童。薩都剌的父親和祖父非常的高興,因為他們一生都是武官,已經厭倦了打仗的生活,希望下一代能夠當文官,把家族改造成為書香家族。他們正式聘請他的乳父教導薩都剌。
公元1327年,薩都剌考取了進士,次年七月,擔任鎮江路錄事司達魯花赤一職。公元1331年,薩都剌被調往江南一帶,擔任江南行御史台掾史一職。任職期間,薩都剌前往過吳楚、荊楚、幽燕、上都等地,並且結交了張雨、馬九皋等知名學者。縱觀薩都剌仕途生涯,他曾先後擔任過江南行台侍御史、淮西北道等多職。晚年間,薩都剌在杭州一帶居住。
薩都剌一生給我們留下了將近八百首詩詞,有描寫景物的山水詩,有抒寫宮廷生活的詩,有懷古也有傷今,訴述個人和社會的不平。他在元代以至整個中國文學史中都是佔有一定地位的詩人。因出生在代州,代州古稱雁門,他的詩集也就名為《雁門集》,他本人被稱作「雁門才子」。
薩都剌有這樣一首詞,它將山水描寫、登臨弔古、傷時感世和自歎身世結合在一起,眼前景物、胸中感慨,交匯於筆端。全詞採用北宋大文豪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作韻腳,但又稍作改變,蘊含著深沉豪邁又兼有淒涼之悲慨。
這首詞就是《念奴嬌·登石頭城次東坡韻》:
「石頭城上,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指點六朝形勝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連雲檣櫓,白骨紛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傑。
寂寞避暑離宮,東風輦路,芳草年年發。落日無人松徑裡,鬼火高低明滅。歌舞尊前,繁華鏡裡,暗換青青發。傷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薩都剌說,站在高高的石頭城上,放眼望去,蒼天的盡頭與吳、楚兩國連接在一起,一片空曠。昔日六朝勝地的繁華,如今已蕩然無存,只有江河青山依舊。遙想當年,戰火紛飛,硝煙不斷,生靈塗炭,白骨遍野如雪。多少英雄豪傑都已經隨著時間的長河席捲而去,只有浩瀚的長江依然奔騰不息,滾滾東流。
薩都剌說,孤寂的行宮內院,東風吹過,昔日皇帝車架經常碾壓的道路,早已是年年歲歲芳草萋萋。每當日落天黑的時候,松樹林裡空寂冷落,只見幽幽的冥火時隱時現。可在當年有多少如花似玉的歌妓舞女在這裡青絲變成了白髮,送走了一世的青春年華。如今淮河上明月依舊,六朝的繁華卻早已消逝,給人留下的只有無限的傷感。
這首詞步宋代蘇軾《赤壁懷古》詞韻而作,是一首登臨懷古詞。主要描寫石頭城的荒涼殘敗,借助對「六朝形勝」及其歷史遺跡的吟詠,抒發了作者弔古傷懷的情感。同時指出,是由於戰爭,才破壞了石頭城昔日的繁華。全詞撫今追昔,格調蒼涼,以一組富有悲劇意味的景象,寫出風雲易逝,青山常在的感慨。
上片主要寫白日登眺時的所見。起首三句「石頭城上,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寫作者登上石頭城看到的景色,當年的吳國和楚國的領土已經連成了一片,幅員遼闊,看不到邊界,感歎祖國疆土之寬廣。接下來五句「指點六朝形勝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連雲檣櫓,白骨紛如雪。」作者評議歷史,歷代統治者為了滿足私慾而互相攻伐,朝代更改頻繁,造成了生靈塗炭,實在令人痛心。最後兩句「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傑。」作者認為,為了爭奪河山而出名的所謂英雄豪傑,終究會隨著歷史的久遠而灰飛煙滅,而河山卻長久的存在。
下片月夜抒懷。前五句「寂寞避暑離宮,東風輦路,芳草年年發。落日無人松徑裡,鬼火高低明滅。」作者從王室衰落、宮廷荒蕪方面描寫「六代繁華」的短暫,這在整個歷史長河中只不過是滄海一粟。後六句「歌舞尊前,繁華鏡裡,暗換青青發。傷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作者表達弔古傷懷之情。雖然自己生活在「歌舞尊前」,但功業未就,青春在不知不覺之間逝去,頭髮變白。回首千古往事,只有對著秦淮明月,暗暗「傷心」而已。
在這首詞裡,作者薩都剌撫今追昔,全詞境界寬廣、自然天成,堪為豪放派之大作,後人給出比較高的評價,明代劉子鍾在《薩天錫詩集序》中評價薩都剌的作品:「其所以神化而超出於眾表者,殆猶天馬行空而未驟不凡,神蛟混海而隱現莫測,威風儀庭而光彩蹁躚,莫不聳觀而快睹也。」
相關內容: 薩都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