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都剌的《滿江紅·金陵懷古》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薩都剌的《滿江紅·金陵懷古》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薩都剌的《滿江紅·金陵懷古》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古代典籍

下面本站小編帶來薩都剌的《滿江紅·金陵懷古》原文及賞析,感興趣的讀者和本站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滿江紅·金陵懷古

(元)薩都剌

六代豪華,春去也、更無消息。空悵望,山川形勝,已非疇昔。王謝堂前雙燕子,烏衣巷口曾相識。聽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織。懷故國,空陳跡。但荒煙衰草,亂鴉斜日。玉樹歌殘秋露冷,胭脂井壞寒螿泣。到如今、只有蔣山青,秦淮碧!

註釋

1薩都剌在1332年(元文宗至順三年)調任江南諸道行御史台掾史,移居金陵(今南京市)。該詞大約作於此時。

2疇昔:從前。

3「王謝」二句:烏衣巷,在今南京市東南的秦淮河畔,是東晉時王導、謝安家族的居處地。此二句用劉禹錫《烏衣巷》詩意。

4孤城:一座空城。

5玉樹歌:即《玉樹後庭花》,陳後主為嬪妃所制之歌,人稱亡國之音。唐人許渾《金陵懷古》中有「玉樹歌殘王氣終」之句。

6胭脂井:又名景陽井、辱井,在今南京市雞鳴山邊的台城內。隋兵攻打金陵,陳後主與妃子避入此井,終被隋兵所擒。寒螿(jiāng):寒蟬。

白話譯文

六代的春天一去不復返了。金陵的風景勝跡,已經不是從前的樣子了,當年王、謝兩族,家裡的一雙燕子,我曾在烏衣巷口見過它們。如今它們怎麼樣了?夜深了,春潮拍打著金陵城,激盪著寂寞的聲音。往事不堪回首,金陵只剩下一點陳跡了。現在無非是荒煙籠罩衷草,兒夕陽裡鳥鴉亂飛,秋露冷冷,陳後主的《玉樹後庭花》已經沒有什麼人唱了,躲藏過陳後主的胭脂井憶經圮壞。寒蟬淒涼地鳴著。瑞還有什麼呢?只有鍾山還青著,秦淮河還淌碧水罷了。

賞析

這首詞上片起首寫繁華的景象如春光般消失得無聲無息,帶有沉重的懷古情緒,定下全篇感傷的基調。「空悵望」三句寫今昔對比,承接上文而抒發感慨,當年的山川依舊在眼前,但人事變遷,已不似往日的繁盛,可謂「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此情此景,令人感慨萬千。接下來的「王謝堂前雙燕子,烏衣巷口曾相識」,系化用劉禹錫「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詩句。這裡的「烏衣巷口」,這裡似曾相識的燕子,將作者的思緒帶到王謝家族興盛之時,進一步將寥落與繁華進行了對比。「聽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也是化用劉禹錫「潮打空城寂寞回」一句,這既是寫眼前之實景,又熔鑄了劉禹錫詩歌的意境,情緒惆悵、孤寂,所寫之景色調暗淡,一個「急」字既烘托出夜深的靜謐氛圍,又形象刻畫出潮水寂寞而又不甘寂寞的情狀,表現出作者的心緒也如這潮水一般地澎湃。

下片「思往事,愁如織。懷故國,空陳跡」四句,在上片情緒積累的基礎上,作者情感迸發,直白的語言,短促的句子正表現了情緒的激越。作者情感的起伏在這裡達到了高潮。接下來,詞人以荒煙、衰草、亂鴉、斜日、秋露等意象渲染氣氛,寄托情思,構成一幅意境深遠而悲涼的殘秋圖。而「玉樹歌殘秋露冷」兩句寫景兼詠事。「玉樹」指南朝陳後主所制艷曲《玉樹後庭花》,歷來被認為是亡國之音;胭脂井即陳朝的景陽宮井,隋軍攻陷建康時,陳後主與寵妃張麗華、孔貴嬪躲入此井中,被隋軍活捉。這裡運用陳後主由盛到衰的典故,表現了人事的變化無常,榮華富貴終不能長久。最後三句,「到如今,只有蔣山青,秦淮碧!」結合上文,透露出強烈的虛無與悲哀。

整首詞通過山川風物依舊而六朝繁華不再的對比,抒發了作者深沉的懷古感慨。全篇從「六代」入筆,但涵蓋面又不僅僅是一個時期、一個地域。作者意在慨歎繁華易逝、富貴不能常有,包含著作者深沉強烈的人生歷史感受,是對人生易逝、貴賤無常的感歎,也是對千古興亡、古今滄桑巨變的概括。這篇作品,使人感受到的是一份昔榮今衰的悲情,它又超越了一己之感傷、一時之哀歎,使作品的主題負載著超越時空的永恆的意義。

藝術手法上突出的特點,是作者善於化用前人的詩句和典故,而又點化自然,不露痕跡。像「王謝堂前雙燕子,烏衣巷口曾相識」,化用後並不顯得生搬硬套、游離詞外,而能與整首詞的意境融合,渾然天成,且糅入了新意。「聽夜深」三句也是如此,在化用之中迸發真情,使作品的懷古感慨在積澱的歷史中變得更加深沉和悠遠。「玉樹歌殘秋露冷」兩句運用陳後主一盛一衰的典故,與整首詞物是人非、往事已休、撫今追昔的感慨意脈相通,用在作品中,自然貼切、意味深長。

全篇融情於景,構成深沉蒼涼的意境。作者有時直抒胸臆,如「思往事,愁如織」一句,更多的是在寫景時將情感巧妙地熔鑄其中,如「聽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一句,寫寂寞的金陵古城,在夜空下被長江的春潮拍擊著的景象,寓含了作者孤寂惆悵而又焦躁的情緒。在下片裡,作者寄托情思於荒涼的意象,這裡情與景的融合構成了詞作令人低徊的意境,給人以情緒上的強烈的感染。

相關內容: 薩都剌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古代典籍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