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天工開物》,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本站小編為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跡。
明朝晚期,中國社會迎來一大變局,尤其隨著西學東漸的浪潮,文人士大夫將東西方學說融合,誕生了一批科學性很強的著作,《本草綱目》、《律學新說》、《河防一覽》、《算法統宗》、《農政全書》、《瘟疫論》、《天工開物》、《武備志》、《物理小識》等巨著就出現在這一時期。
這些極為實用的科學書籍命運各有不同,其中《武備志》、《天工開物》等書籍慘遭禁毀,尤其是《天工開物》慘遭禁毀之後,國內幾乎已經絕跡,一直到了清末民國時期,這本書「出口轉內銷」,中國人通過日本的版本,才知道我們原來有這麼偉大的一部書。
那麼,作為一本利國利民的綜合性科學書籍,總結了中國數千年的工業成就,《天工開物》在什麼地方挑戰了清朝皇帝的敏感神經,以至要將之禁毀?
關於明史研究專著,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非常有名,《天工開物》作者宋應星就出生於萬曆十五年(1587年)。
宋應星是江西奉新人,自幼聰明不凡,史載「數歲能韻語」,有過目不忘之才。1615年,宋應星與宋應升來到省城南昌參加鄉試,兩人脫穎而出,宋應星高中第三,宋應升高中第六,奉新諸生中只有他們兄弟中舉,故稱「奉新二宋」。但兩人運氣可能就此用完,在之後的京城會試中,兩人屢戰屢敗,一直名落孫山,最後在崇禎初年絕了科舉念頭。
科場失意,卻是世界的一大幸運。
從崇禎初年至崇禎十年,宋應星平淡生活卻給世界帶來了一本輝煌巨著——《天工開物》。1637年,崇禎十年,這是一個非常奇特的年份,歐洲近代科學奠基人笛卡爾出版了《方法論》,東方宋應星出版了《天工開物》,東西方同時出版了影響世界的兩本書。
晚明時期,中國經濟、軍事、科技、思想等都不落後於歐洲,當資本主義萌芽在江南產生時,一方面出現人性解放,《金瓶梅》等的使勁小說流行說明出現了人性解放思想浪潮,一方面各種科技書籍的出世,既是實學思想的推動,又是應社會實際需要的應運而生。
令人感歎的是,這兩本偉大之書的命運截然不同,《方法論》在之後掀起西方科技革命浪潮,《天工開物》卻在清朝慘遭禁毀。
1637年的明朝兵荒馬亂,《天工開物》在國內的銷量並不好,也沒有引起轟動。清朝初年,一個叫楊素卿的福建書商將之包裝成暢銷書,《天工開物》開始在南北各地流通,而且成為向國外出口的書籍之一。但不久之後,這本書就突然銷聲匿跡,完全絕版。
乾隆年間,為了進一步穩固統治,從文化書籍源頭掐滅反清思想,鞏固滿洲統治權威,於是乾隆以編修《四庫全書》為名,來了一次全國圖書大審查,在這一次史無前例的浩大的偉大的文化工程中,許多原先流傳世間的書籍,就無緣無故地失蹤了。
嚴格說來,清朝並未禁毀《天工開物》,只是沒有被收錄於《四庫全書》。但問題在於,《四庫全書》是囊括乾隆以前的歷代典籍,《天工開物》不被《四庫全書》認同,就等於被拋棄了正常書籍的身份地位,而且乾隆年間文字獄最為嚴重,因此《天工開物》實際就等於被禁毀了。
《四庫全書》之所以不收錄《天工開物》,原因有三個:一是清朝對科技書籍興趣不大,還將之看成「奇技淫巧」,不予重視;二是《天工開物》中有一些「北虜」、「東北夷」等字樣,屬於明朝人的正常描述,但刺痛了清朝統治者的神經;三是宋應星之兄宋應升的《方玉堂全集》,好友陳弘緒等人的一些著作具有反清思想,提倡「華夷之辨」。
因此,《四庫全書》的官方態度,表明《天工開物》是一本政治不合格的書籍。官方不收錄,民間私下印刷流傳行不行?不行!因為清朝連續多年文字獄,尤其乾隆更是多次製造文字獄,民間已經風聲鶴唳,對模糊不清的敏感書籍都不敢印刷、家裡不敢藏留,更別說對《天工開物》這種明確的政治不合格的書籍。
於是,沒有書商敢於印刷售賣天工開物,很多人家不敢私藏這本「反書」,甚至看都不敢再看一眼,趕緊將之燒燬。最終結果的是,《天工開物》在中國消失了200餘年。
但牆內開花牆外香,國內遇冷,卻在國外大火。
十七世紀,《天工開物》傳到日本之後,很快就火得一塌糊塗,不斷被再版和重印,日本甚至還因此流行富國濟民的「開物之學」,將之奉為「植產興業」的指南。
十八世紀,《天工開物》傳到朝鮮之後,也一度引起熱潮,比如朝鮮思想家樸趾源在遊記《熱河日記》中就隆重推薦了《天工開物》,十九世紀朝鮮不少科技書籍中多次引用《天工開物》。
與此同時,十八世紀之後《天工開物》傳到歐美,迅速被翻譯成12國語言。歐洲學者稱,這本書「直接推動了歐洲農業革命」、「中國十七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宋應星則被稱為「中國的狄德羅」。《天工開物》對歐洲的影響之大超乎想像,筆者舉三個例子。
1,十九世紀時,歐洲已有蠶桑技術,但防治疾病的經驗不足,導致生絲大量減產,而《天工開物》卻提供了一整套關於養蠶、防治蠶病的完整經驗,對歐洲蠶絲業提升顯著。
2,當時歐洲工業雖然發達,但農業卻很落後,播種還在使用人工播種,犁設計的也非常原始。而《天工開物》中有中國的播種機與更高效的犁,因此這本書直接推動了歐洲農業革命。歐美現代播種機,其實最初原型就在中國,因此別說中國對近代科技發展沒有貢獻。
3,當時歐洲已經知道造紙術,但卻一直以破布為原料單一生產麻紙,《天工開物》讓歐洲人懂得了以野生樹皮纖維、竹類及草類纖維代替破布造紙,還可用各種原料混合制漿等。
總之,歐洲近代科技發展,絕非全部是歐洲人的成果,而是吸取了全人類的成果,然後在此基礎之上發展出來的,其中中國數千年的手工業技術對歐洲影響甚大。
明朝晚期,中國文人士大夫中掀起一股實學潮流,通過田野考察、收集整理、記錄數據、歸納分類等方法總結前人技術,以達到富國強民的目的,不再將科學技術簡單的視為「奇技淫巧」,所以這一階段出現了很多綜合性科技書籍,《天工開物》是這股實學潮流的集大成者。
如果晚明這一思潮繼續傳承發展下來,中國近代未必不能走上類似西歐的科技文明之路,未必不能與西方一爭長短。可惜,清朝建立之後,晚明重視科學技術的潮流就逐漸被掐斷了,《天工開物》的命運恰如其分地顯示了兩個王朝的不同品格。
有一種觀點認為,如果明朝繼續傳承下去,依然會遭遇近代百年屈辱,甚至比清朝還要糟糕,其實這一觀點至少就忽視了晚明思想界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