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世名畫《富春山居圖》為何斷為兩截,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本站小編一起看一看。元代大畫家、「元四家」之首黃公望是個很奇特的人,年過50方才學畫,年過80創作出了《富春山居圖》,位居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列。圍繞這一傳世名作的收藏賞鑒,後世演繹出了許多故事,也讓人們對大器晚成的黃公望更添一絲好奇。
黃公望
黃公望出生於1269年,是江蘇常熟人。他本名陸堅,因為父母早早去世,他被溫州籍老人黃樂收為義子。當時黃樂已90高齡,膝下無子,得了這麼一個乾兒子很高興,感慨地說「黃公望子久矣。」從此陸堅改名黃公望。黃家家境富裕,黃公望從小受到很好的教育,滿腹詩書,可惜那時元朝還沒有恢復科舉制度,黃公望和一般漢族士人一樣,失去了科舉入仕的機會。
黃庭堅雕像
一直熬到45歲,黃公望才在浙西廉訪司當了一名書吏。但官還沒做幾天,他的頂頭上司就犯事被抓,黃公望也受到連累被抓入獄。等他出獄時,已經年過50,這在古時候人均壽命較短的情況下,也快走到了人生盡頭。但誰能想到,50歲的黃公望經此一劫,卻咂摸出了人生的新境界,他脫離塵世襲擾,開始浪跡天涯,去開啟一席從未有過的人生盛宴。
全真教道士,是黃公望遊走天涯的身份;「大癡道人」是他的名號;占卜算卦,是他的謀生手段;而看山看水看風景,是他最大的享受。看多了,他就想畫下來,但畫藝不精,於是50歲的黃公望去向大畫家王蒙求教,雖遭揶揄,但心性不改,潛心揣摩,終於悟得繪畫之要。此後,他又上路了,一路走來一路畫,捕捉江河之靈動,體味群山之壯美,感悟人生之境界,畫技也在自然靈動中不斷提高。
他一走走了好多年。公元1347年,79歲的黃公望和師弟無用一起來到了浙江富陽,看著江面如練的富春江,他駐足不走了,任憑無用師弟百般勸說,他執意在富春江畔的一個小村子住了下來,無用只好獨自雲遊去了。黃公望在此一住就是五年。這五年裡,每天天一亮,黃公望就出門沿江走上數十里,無畏寒暑,不懼風雨,想走就走,想停就停,把富春江及其兩岸的秀麗山水一點一滴、一絲一毫地讀懂入心。
《富春山居圖》
80歲那年,黃公望開始正式畫《富春山居圖》,他整整畫了四年,終於完成了這幅傳世名畫。他在這幅畫中講述了一條河流的一生,講述了人生的悲喜故事,呈現出了「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 的無窮意蘊。這幅畫耗盡了黃公望的心血,但當師弟無用回來尋他時,他竟輕飄飄地把這幅畫送給了師弟。可能在他心中,最值得珍藏的不是這幅畫本身,而是作畫過程中的人生感悟和沉澱洗禮。
《剩山圖 》
《富春山居圖》原畫畫在六張紙上,六張紙接裱而成一副約七百公分的長卷。自黃公望的師弟無用成為第一位藏主後,這幅國寶級畫作開始了它在人世間600多年的坎坷歷程,被許多人珍藏過,稱其為「畫中蘭亭」。有貪婪之人甚至臨死都要將其帶走。清朝順治年間,《富春山居圖》被宜興人吳洪裕收藏,吳洪裕臨死之際,竟然讓家人燒掉《富春山居圖》給自己殉葬,焚燬時刻,多虧他的侄子從火中把畫救出,但畫中間已經燒出幾個連珠洞,斷為一大一小兩段。從此,《富春山居圖》一分為二。前段被稱為「剩山圖」,現珍藏於浙江博物館,後段被稱為「無用師卷」,現珍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館。2011年6月,前後兩段在台北故宮合璧展出。
《無用師卷》
黃公望年過80而作《富春山居圖》,是把一生的悲與喜、苦與樂、嗔與悟濃縮到了畫中。畫裡畫了8個人,但都隱匿在山水層巒中,不太容易全找到。這可能正是黃公望所要表達的人生要義:人生重疊如山,塵事蜿蜒若水,生命需要沉澱,寧靜方能致遠。他也果真做到了,元代之後,中國山水畫史上幾乎沒有一個畫家的影響力能超越黃公望。
相關內容: 黃公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