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卿《登余干古縣城》唐詩鑒賞

劉長卿《登余干古縣城》唐詩鑒賞

劉長卿《登余干古縣城》唐詩鑒賞

古詩賞析

【原文】

登1余干2古縣城3

孤城上與白雲齊4,萬古荒涼楚水西5。

官捨6已空7秋草沒8,女牆9猶10在夜烏啼。

平沙11渺渺12迷人遠13,落日亭亭14向15客低。

飛鳥不知陵谷變16,朝來暮去弋陽溪17!

【註釋】

登:途徑。

余干:唐代饒州余干縣,今江西余干。

古縣城:指唐朝以前建置的余干縣城。

齊:一樣高。

楚水:先秦古名。這裡指信江。

官捨:官衙。

空:人去樓空。

沒(mo):淹沒,覆蓋。

猶:仍然。

女牆:城牆上凹凸的小牆。

平沙:平曠的沙地。

渺渺:無邊無際。

迷人遠:令人迷茫。

亭亭:高聳的樣子,這裡有自高而下的意思。

向:朝。

陵谷變:高岸為谷,深谷為陵,這裡指世事俱變。這裡指《十月之交》的典故。

弋(yi)陽溪:地名。

【白話譯文】

這是一座小小的山城,踞高臨水,就像塞上的孤城,恍惚還像先秦時那樣,矗立於越國的西邊。它太高了,彷彿跟空中白雲一樣高;也太荒涼了,似乎億萬斯年就沒人來過。城裡空空的,以前的官署早已掩沒在秋天茂密的荒草裡,唯有城上的女牆還在,但已看不見將士們巡邏的身影,只在夜間聽見烏鴉在城頭啼叫。站在城頭眺望,平曠的沙地無邊無際,令人迷茫;孤零零的夕陽,對著詩人這個遠方來客冉冉低落下去,天地顯得格外沉寂。然而無知的鳥兒不懂得這一切,依然飛到這裡覓食,朝來暮去。

【創作背景】

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劉長卿從嶺南潘州南巴貶所北歸時途經余干,詩人被貶謫,是由於為官正直不阿而遭誣陷,因此他深感當時的政治腐敗和官場污濁。劉長卿途經余干之時,又剛剛經過軍閥戰亂,觸處都見戰爭創傷,顯出國家衰弱、人民困苦的情狀,使詩人更加為唐朝國運深憂,故而創作這首詩。

【賞析】

寫作手法

這首即景抒情的詩篇,就包蘊著這種感慨深沉的歎喟,寂寥悲涼,深沉迷茫,情在景中,興在象外,意緒不盡,令人沉思。這城廢棄在唐初,詩人把它前移至先秦;廢棄的原因是縣治遷移,詩人含蓄地形容為政治腐敗導致古城衰亡。出於這樣的構思,次聯寫城內荒蕪,醒目點出官捨、女牆猶在,暗示古城並非毀於戰爭。三聯寫四野荒涼,農田化為平沙。末聯歸結到人跡湮滅,借《十月之交》的典故,點出古城荒棄是因為政治腐敗,導致人民離鄉背井,四出逃亡。舊說《十月之交》是「大夫刺幽王」之作,詩中激烈指責周幽王荒淫昏庸,誤國害民,「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職競由人」,造成陵谷災變,以至「民莫不逸」。結合前三聯的描述,可見這裡用的正是這層意思。

政治抒情詩

這是一首山水詩,更是一首政治抒情詩。它所描繪的山水是歷史的,而不是自然的。荒涼古城,無可賞心悅目,並非欣賞對象,而只是詩人思想的例證,感情的寄托,引人沉思感傷,緬懷歷史,鑒照現實。所以這詩不但在處理題材中有虛構和想像,而且在詩的結構上也突出於表現詩人情懷和自我形象。詩人滿懷憂國憂民的心情,引導人們登臨這高險荒涼的古城、空城、荒城、指點人們注意那些足以引為鑒戒的歷史遺跡,激發人們感情上共鳴,促使人們思想上深省。

形式美學

從形式美學上看,這首詩歌在結構上呈現出了一種內在的美學對稱。中間兩聯對仗工整,形成了詩歌畫面的近景與遠景,色彩與聲響。首尾兩聯各用一個主語,句式相似,對應工穩。巧妙的詩歌結構不僅保持了詩歌形式上的對稱之美,更形成了詩歌音律節奏的和諧變化。特別是首尾兩聯語意綿密,上下勾連,一氣不斷,更是產生了不同的音律效果。首聯迫促,如異峰突起,強化了孤城的萬古荒涼,給讀者造成強烈的視覺衝擊與感覺震撼效果。尾聯低緩,便於詩人悲痛壓抑情感的抒發,有如幽谷哀箏,幽恨綿長。詩歌就在結構的統攝之下,不為篇幅所窘,不為法度所限,於嚴格的體式中,氣韻飛動,神思飛揚。使這座呈現在讀者面前的余干縣城,不僅是一座孤城,更是一座詩人心靈的荒城。無怪乎前人評說劉長卿「詩體雖不新奇,甚能煉飾」(高仲武《中興間氣集》),此詩能寫得如此沉迷哀婉﹑深沉悲涼,且情在景中,興在象外,正是詩人「煉飾」功夫所至。

相關內容: 唐詩劉長卿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古詩賞析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