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於季子所作的《詠項羽》,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歷史上,作為失敗者向來是會遭到群嘲的。然而,有一個人卻是一個非常大的例外,他就是項羽。從來沒有一個失敗者,能夠像他這樣得到古今以來的文人同情的。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實在值得研究一番的。或許理由很複雜,但簡單地理解,人對弱者的同情往往來自於人的內在天性。
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之下,項羽卻輸掉一切,其實與他的性格有十分直接的關係。現代人經過研究發現,良好的性格和習慣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這個人能否取得成功以及能夠取得的成就大小。在某種程度上,政治的陰謀詭計,政客的沒臉沒皮,項羽都不具備。這一切注定了項羽只能成為戰場上的英雄,卻無法成為政壇上的梟雄。項羽性格上的婦人之仁和政治上的目光短淺,最終讓他一敗塗地甚至關掉自家性命。
說到寫項羽的詩歌作品,真是歷朝各代都有,沒有做過統計具體數字,想來是不少的。杜牧、韓愈、王安石、蘇軾、蘇轍……這些著名詩人都曾歌吟過。有兩個人的詩句最為有名,流傳甚廣。一個是南宋女詞人李清照,她的小詩《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颯爽之姿,豪邁之氣,端的是不輸男兒。她是歌頌的。還有一位大人物,他寫的詩句是:「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詩是反思的。他同時也是一位成功的勝利者,名載史冊。
於季子,生卒年不詳,約武則天朝垂拱前後在世,有詩七首存於《全唐詩》中。他的詩歌多為詠物、詠史、奉和之作。根據其留下來的詩歌作品,可以看出其與詩人杜審言友好。
《詠項羽》
[唐]於季子
北伐雖全趙,
東歸不王秦。
空歌拔山力,
羞作渡江人。
在這樣一首容量窄小的絕句裡,詩人沒有過多的場地可供騰挪跳轉,所以就採用直接敘述的手段,在看似平鋪的對歷史事件描寫中,寄托了自己的一點兒不多的情緒。作為一首詠史詩,不能說十分成功,但也不可以為就失敗了。
詩人開門見山,選擇在開頭兩句裡直陳項羽的事跡。「北伐雖全趙,東歸不王秦」,公元前207年,秦大將章邯率領大軍擊趙,趙國不堪一擊,形勢頓時危機。項羽帶軍支援,鉅鹿之戰,破釜沉舟,大敗秦軍。當項羽佔領秦都咸陽,本可稱霸秦地,可惜卻一念之差,把勝利果實讓給了劉邦機會。在這般直白的描述之中,我們可以想像到項羽當時的丰姿,亦會自然而然地對其巨大失誤產生同情。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劉邦就是這個人,而項羽卻不是。在他們兩個的身上,我們可以分明看見英雄和梟雄的不同。戰場是屬於英雄項羽的,政壇是屬於梟雄劉邦的。因為英雄要臉,而梟雄大多不要臉。臉都不要了,自然就無敵天下。所以,末尾兩句就水到渠成。「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垓下失利,四面楚歌,敗走烏江,項羽空賦「力拔山兮氣蓋世」之詞。
當年有一首歌叫《從頭再來》,我覺得應該找個人唱給項羽聽聽:「看成敗人生豪邁,只不過是從頭再來……」或許,對於項羽這樣的英雄人物來說,寧願致死,也不願苟且偷生。正如有人所評:「千里江東,六朝所恃作金湯,而蓋世之雄,獨棄而不顧。寧為玉碎,不作瓦全。凜然強矯之氣,千載如生」(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項羽的悲劇只能是屬於他個人的,但同時也是全人類命運共同所昭示、所承擔著那些東西,潛流在每個人的血液之中,無法斷片,源遠流長。此種滋味甚苦,卻值得人深省。
相關內容: 項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