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紗女二首》是非著名詩人所作,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說到旅遊,對於現代人而言,只要在經濟和時間允許的情況之下,那是一件相當的容易的事情。但是,在古代卻又是另外一種景象,畢竟那個時候,交通不便利,想要出門遠行的大多只是為了求得生存。所以,能夠出城到市郊,僅僅近距離郊遊一番,相對於久深院的男男女女,已經是非常令人愉悅的賞心樂事。
或許,正是如此,對這種來之不易的「娛樂」,古人向來十分珍惜。不僅把遊玩的日子定為相應的節日,官方和私人統統珍視執行,並且常常寫詩作文用以記之。在這些詩文之中,流露出來的真情實感分外使人感動莫名;這種情緒上的共鳴,往往讓後來者措手不及,由此浮想聯翩。
人類社會的發展,實質上包括了兩方面,一個是物質上的,一個是精神上的。歷經上下數千年的發展或曰進化,可惜人類僅僅只是在物質上取得大發展,但是在精神上卻仍然沒有得到什麼巨大的進化;甚至,在某些方面,精神上的文明程度還有著某種退化,更加逼近於返祖似的「獸化性質」。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莫大的悲哀,而這種悲哀是覆蓋在整個人類社會之上的,不僅是相對於某個個人。
人類逐漸走出森林,走向原野,再由原野走進水泥森林般的城市,在物質文明上取得的成就十分罕見,讓人類能夠獲得良好的生活質量,保證自己不再遭受自然災害的摧殘。這是幸事,但也可能帶有一些方面的壞事。幸事當然是人類物質生活得到保障,能夠增大自身生存下來的時間;壞事當然也是相對的,在人類爭取更大物質數量的同時,難免要和自然發生衝突,忽略對自身智慧的「開發」,造成精神受到衝擊,思想淪落喪失進化,由此顯得蒼白和空虛。
這些方面的研究,是一個很大的話題,根本不是二三句能夠說得清楚。但是當我們閱讀古人遺留下來的詩文,對照現代人所創作的文章,其中喪失掉的那種「靈性」——即所謂的「天人合一」感,就會明白其中若干厲害。
《浣紗女 二首》
其一
南陌春風早,東鄰去日斜。
千桃開錦瑞,香撲美人車。
其二
長樂青門外,宜春小苑東。
樓開萬戶上,人在百花中。
這兩首詩,是非著名詩人所作,具體作者應該是闕了。據記載,西涼節度使蓋嘉運派人搜集約十首詩作,命名為《伊川曲》,用來上呈朝廷。大概是受到歷代詩歌教化思想的影響,所以學習前人《詩經》作派。通俗點兒講,獻詩以拍皇帝之」龍屁「,使自己得到利益。諂媚當然學不來,也不可學,但是其搜集而來的這些民間詩歌,卻是可以用來好好欣賞的。
在這裡,這兩首詩雖然都涉及到遊玩一事,但是卻描寫了兩個不同的場景。在第一首詩的前面兩句中,可以發現其所講述的遊玩事件是發生在城市郊外的。春光燦爛,春風,來到城市南郊,感受到這一切美好,令人流連忘返,不禁把時間置之腦後,眼看著春日逐漸落向西方,仍然捨不得回家。
前面兩句只是一種巧妙的鋪墊,大抵是為了引出最後兩句的精彩。這種精彩當然不是故事性的,而是來自於感官上的不可觸摸,然而卻又分外真實,令人讀後欲罷不能。不可勝數的桃樹,在春陽的照耀之下,盛情綻放,交織輝映成一幅流光溢彩的圖畫,彷彿手藝高超的織女繡繪而成的瑞錦一般奪人耳目。春風吹拂,陣陣花香撲面而來,緩緩湧入一輛輛出來遊玩的馬車之中。風吹紗舞,香味漫天,卻不知是美人之香,抑或是桃花之香。
與郊遊的風光無限相比較,那是一種不可常得的樂趣,反而是在苑林裡聚會,應該是常態。固然視野被囿於某種程度之內,但是眺望遠方的心靈卻是愈加活躍的。所以在第二首詩作裡,詩人首先點明遊樂之地方:長樂門外,宜春苑中。
這裡要注意的地方,仍然是最後兩句,洩露出來的諸般情緒是無法掩藏得了的。在此處,詩人採取一種俯視的角度來描繪,使感受到的情愫顯得更加富於深情。樓中人是誰呢?或許並不重要,畢竟生存於世間,又有哪個不像籠中鳥呢?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大抵如斯。所以,詩人必須描繪出來另外一種富麗堂皇的景象,用一種令人羨慕的口吻說出「人在百花中「,這個場景簡直是美不勝收。
仔細閱讀之後,我們可以發現這兩首詩,最美妙的都在末尾兩句:「千桃開錦瑞,香撲美人車」、「樓開萬戶上,人在百花中」。這裡都涉及到對人的描寫,第一種彷彿是脫籠之鳥,可以展翅翱翔,所以尤其通透,而第二種則是帶有不自由的模樣,所以才用渴望像他人一般可以「人在百花中」。
縱觀此兩首詩作,極其富於民間詩歌類型氣息,這種氣質並不因為內容的貧瘠而失去某些方面的魅力,反而把人類自身所侷促的生存環境給呈現出來。這種無法消除的困境,穿越古今,囊括中外,屬於全人類。而這一切,都建立在明白曉暢的語言背後,通俗易懂的文字,使詩歌能夠比較容易傳遞自然場景之下的人文情懷,實屬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