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休出生在823年,卒於912年。貫休是他的法名,他的本姓是姜。而禪師是對出家人的一種尊稱,顧名思義貫休就是一位僧人了。
貫休禪師七歲的時候就出家了,他的一生都很清貧,他遊覽過祖國的許多地方。可以說貫休禪師是一位著名的畫家兼僧人。貫休的一生,才藝超群,他不僅擅長作詩,繪畫,還對書法有一定的見解。在這些領域中,他的作畫才能最顯著。他在繪畫中又十分擅長畫有關僧人方面的畫像。像他畫的羅漢,造型奇特,是一種獨特的創新。他創作的詩主要是批判官宦欺壓百姓。其中一首《獻錢尚父》獻給吳越王的,吳越王看後很喜歡,可是讓他把詩中的一句換成四十州,貫休就不高興了,說他是根據事實所寫,既然沒有四十州,怎麼可以隨便更改,由此就可以看到貫休不趨炎附勢。
貫休是一位僧人,大概我們會認為他和政治官場那些沒有什麼關聯了,一心一意的吃齋念佛,其實不然,貫休對那些不為人民做實事的貪官十分厭惡,他十分關心人民的生活狀況,他在自己詩句中還強烈譴責了那些給百姓施加各種壓力的貪官。他敢說敢做,從來不會畏懼那些官場上的那些所謂的壓制。貫休在生活態度上十分隨意,他走在大街上會邊吃邊走,一幅隨意的樣子,根本不在乎旁邊的指點,可能就是他這種大度,瀟灑的心態,對他活了89歲的高齡有一定的幫助。
而貫休禪師這個稱號,也是後人對他的一種肯定。
貫休書法
貫休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是他不僅會作詩還會畫畫。其實,貫休的成就還有書法,他的書法被後人評價的很高。貫休所擅長的書法和他的性格有關。作為一個隨性的人,貫休所擅長的也是草書。
貫休的草書筆畫看似簡單,但實際上筆畫的連接是一個很難完成的動作。貫休書法好似一座山峰,延綿不斷,但氣勢卻還保留著。雖然貫休書法方面不像他的繪畫和詩文那樣出名,可他對書法的興趣可不是一般人能超越的。貫休書法首先是從模仿懷素的草書開始的,他還專門寫了一首詩就是關於懷素的草書的總結,因此可以看出來貫休對草書的一種近似癡迷的感覺,而且他還十分認真的學習前輩在草書上的一些特點,如何使整體感覺更美觀,還有如何下筆,如何收筆。
總之,他對書法不僅是興趣還有專心。通過長時間的不斷練習書法,貫休書法上也找到了感覺,而且越寫越好,最後還做成了一個冊子都是他自己寫的草書。他的幾個草書代表作還可以與草書大家相比較。我想貫休書法為啥沒有和作畫寫詩一樣出名,就是因為後兩者的成就太大了,已經深深印在後人的腦海裡了。貫休的書法除了草書,在行書上還有一點涉及。所以說貫休在書法上也是頗有一番大成就。
貫休 筆
貫休作詩的風格有多種,《筆》這首詩就是其中一個代表風格。一看詩的題目就會想到這一定是抒發一種對筆的喜愛,然後聯繫一下貫休的背景,作這首詩的背景也就瞭解清楚了,也很符合貫休的作詩方式。因為貫休在書法方面的成就也是很大的,所以他鍾愛於自己練書法的筆,所以作一首詩來抒發自己對筆的喜愛的感情。
《筆》這首詩內容不長不短,一共八句詩。前四句的主要意思就是在歌頌筆的偉大和他在練習書法時候的一些感想,不管是誰在剛開始練習書法的時候,都會覺得很累,很辛苦,但是一定要堅持,練習書法的筆會一直在你身邊,等你要練習成功的時候,筆的功勞就顯現出來了。從開始決定練習書法,剛開始有點難,不僅寫不好,而且還讓自己感覺很辛勞。所以前四句的意思就是抒發貫休在剛開始練習書法時候的困難情景及感想。後四句還是描寫筆,在剛開始寫的時候,不知道筆該在哪裡停頓,哪裡收尾,但只要多練習,慢慢就會找到感覺。最後兩句是全詩的精華「何妨成五色,永願助風騷」,意思就是只要堅持練習,還怕成不了個書法大家,展現了貫休練習書法的決心和他要在書法上有一番成就的決心。
貫休作的這首詩總體上就是描寫書法方面的內容,情感很單一但卻很豐富,就是對筆的喜愛和對書法的熱愛。
貫休 山茶花
山茶花這首詩有好幾位詩人寫過,現在來介紹一下貫休大師所寫的。這首詩表面上是描寫的是一種植物,其實在瞭解完詩句後發現山茶花只是一個借代,貫休想表達的是另一層意思。
山茶花內容簡短,只有四句詩,但卻將貫休想要表達的內容表達的淋漓盡致。前兩句主要描寫的在這種大好的天氣下,山茶花盛開,但貫休卻覺得這麼美麗的山茶花即使綻放也是一種死氣沉沉,沒有艷麗的感覺。這麼美麗的山茶花都沒有了美感,可見貫休心中壓抑著的情懷。貫休用「猩血」來描寫山茶花,他的本意是借助山茶花來表達自己對社會上的一些現象的諷刺。
因為在當時的社會,朝廷根本不為民眾辦實事,只是到處壓搾人民,讓民眾的生活越來越苦。後兩句的描寫主要圍繞一個字「怨」,山茶花的凋謝,是因為枝葉上長出的新山茶花,將怨字融到這種環境下,可見貫休心中的怨氣了,他的怨氣是爭鬥朝廷的,因為朝廷對百姓的壓搾,讓民眾對朝廷充滿了憤怒與怨恨。所以總結這首詩就是通過山茶花來表達貫休對當時朝廷的不作為的一種不爽之情。結合貫休的一生,他即便是個僧人,但他一直關心著當地百姓的生活狀況,他有著一顆愛民的心,雖然不是朝廷官員。貫休許多詩文都表現著類似的情感。所以貫休所作的這首山茶花的詩與他自身的情感十分符合。
貫休 孟姜女
貫休是一位僧人,擅長作詩,畫畫。孟姜女是一個傳說的主角,哭長城的故事。因為所處年代就不同,想必這兩人的淵源不是在交往上。
通過查閱歷史資料瞭解到,他倆的淵源是這樣來的:因為貫休是一個很會作詩的僧人,孟姜女的傳奇故事發生了改變就是源於貫休作的詩。因為在之前的歷史記敘中,儘管這個傳奇故事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故事內容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但總的來說,敘述的情況還基本沒有脫離史實,只是增加或刪除了一些小的細節方面的內容,這些都不會產生大的影響。但到了貫休的手中,可真是發生十分驚人的變化,因為貫休在當時的年代很有聲望,他所說的一些話大家也會信以為真,貫休作的這首詩就是描寫孟姜女的哭聲把已經逝去的人都哭回來了,他們十分飢餓,到處追逐。這麼誇張的故事情節,讓大家對孟姜女的故事徹底發生了大轉變,都相信原來是這樣的傳說故事。但後人都知道,貫休的這個詩描寫的內容真的是和之前的故事相比,已經不是一點半點的差距了,他把整個故事都顛覆了。
可以說貫休的想像力是非常豐富的,不過這種想像力卻和事實不符,沒有多大的現實意義。
以上內容就是貫休和孟姜女之間的關係,他們不是朋友關係,也不是那種有過節的關係,而是用一首詩把他倆聯繫在了一起。
貫休十六羅漢圖
貫休在作畫方面頗有一番成就,尤其是畫僧人。貫休十六羅漢圖便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但是這幅畫有或多個版本,原創的已經失傳了。這幅作品的長度有大約92厘米,寬度有大約45厘米,因為創作在五代時期,那時候社會上佛教十分盛行,因此受到了許多畫家的青睞。貫休就是其中一位。
十六羅漢圖在貫休的筆下畫的十分逼真,因為貫休的畫畫功底很強才能畫出這樣的作品。而且形態迥異。有的是高鼻樑,有的是大眼睛,總之是十六羅漢各有各的特色,這樣就會吸引人的眼睛,而且不會顯得很俗套。根據歷史記載還說這些羅漢不是貫休憑空想出來的,而是他在所夢時夢到的。
雖然我們不相信夢境中的一些事物,但是這些羅漢都是貫休對佛學思想的一個肯定的反應。當然現在十六羅漢圖的原本已經沒有了,都是一些模仿的,其中模仿成都最高的是宋朝的一個作品,這個作品和貫休的原創相似度最高,可是這個作品現在流落到了日本。明朝的十六羅漢圖是仇英所畫的,他的作圖構思和貫休的有一些不同,他主要描繪的是羅漢的姿勢,有點是背靠著松樹坐在石頭上,有的是在打坐,有的是在互相談論經文,這寫景象都給人一種閒奇淡雅的感覺。貫休十六羅漢圖在歷史上受到了很高的評價,它的特點之一就是奇特,有創新,以至於在以後他成為其他畫家模仿的樣本。
相關內容: 貫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