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誌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最早的抄本在清代康熙年間已有流傳。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張友鶴《聊齋誌異會校會注會評本》)(朱其鎧《全本新注聊齋誌異》為494篇)。它們或者揭露封建統治的黑暗,或者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描寫愛情主題的作品,在全書中數量最多,它們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禮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過花妖狐魅和人的戀愛,表現了作者理想的愛情。
創作背景
蒲松齡出生於書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借助科舉入仕,可惜屢試不第,只能以教書為生。他自幼便對民間的鬼神故事興致濃厚。據說,蒲松齡曾為了搜集素材,在家門口開了一家茶館,來喝茶的人可以用一個故事代替茶錢。借助這個方法,蒲松齡搜集了大量離奇的故事,經過整理、加工過後,他都將其收錄到了《聊齋誌異》中。
據清人筆記《三借廬筆談》記載:蒲松齡每晨起就在大道邊鋪席於地,並擺設煙茶,坐待過往行人,以搜集奇聞異事。每聽到一事,回家後就加以粉飾潤色。
康熙元年(1662),蒲松齡22歲時開始撰寫狐鬼故事。康熙十八年(1679)春,40歲的蒲松齡初次將手稿集結成書,名為《聊齋誌異》,南高珩作序。此後屢有增補。直至康熙三十九年(1700)前後和康熙四十六年(1707),該書還有少量補作。《聊齋誌異》的寫作歷時四十餘年,傾注了蒲松齡大半生精力。
後世影響
文學影響
《聊齋誌異》將中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發展到了一個新高度,從此以後,文言小說就雄風難再了。《聊齋誌異》之後,雖有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等,但已難成氣候。
《聊齋誌異》一問世,就風行天下,翻刻本競相出現,相繼出現了註釋本、評點本,成為小說中的暢銷書。文言小說也因此出現了再度蔚興的局面。這時產生的一大批文言小說專集中,沈起鳳的《諧鐸》、和邦額的《夜譚隨錄》、浩歌子的《螢窗異草》等是傳奇體為主的筆記小說,大都作品都是模仿《聊齋誌異》之作。無論是思想內容,還是藝術水平都不及《聊齋誌異》。
《聊齋誌異》自(乾隆三十年)1765年初刻,其後200年間,所刊版本極多。因此人稱:「流播海內,幾千家有其書。」《聊齋誌異》不僅在中國國內深遠,而且在中國國外也有很大影響。19世紀以來,先後出現了英、德等六十幾種外文譯本。它已被寫進世界各主要國家的大百科全書,從而成為享有很高聲譽的世界名著。
張愛玲早期以婚姻家庭為題材的作品也明顯受《聊齋誌異》的影響。她在散文《天才夢》中說:「直到現在,我仍然愛著《聊齋誌異》與俗氣的巴黎時裝報告,便是為了這種有吸引力的字眼。」
影視改編
從20世紀20年代起,便出現了根據該小說原本改編的影視劇,約有70多個版本。1927年,中國香港導演黎北海根據《聊齋·胭脂》篇改編的同名電影上映;20世紀60年代,中國香港導演唐煌陸續拍攝了《聊齋誌異》、《聊齋誌異續集》、《聊齋誌異三集》,每部劇集選取原著幾個故事進行改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香港導演李翰祥陸續拍攝了《倩女幽魂》《辛十四娘》《鬼狐外傳》《鬼叫春》等電影;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香港武俠片導演程小東,陸續執導拍攝了《倩女幽魂》《倩女幽魂2:人間道》《倩女幽魂3:道道道》;1994年,導演張剛分別拍攝了《聊齋傳奇》和《聊齋喜劇系列》。
到了21世紀,有2003年由中國內地、港台、新加坡等多地區合拍的40集古裝魔幻愛情電視劇《倩女幽魂》,該劇根據《聊齋·聶小倩》改編而成;2005年始,中國內地分別推出了四部相關劇集,依次是《新聊齋誌異》(2005年,吳錦源執導)、《聊齋二》(2006年,成志超導演)、《聊齋三》(2010年,陳亞洲,黃祖權等導演)、《聊齋四》(2014年,黃祖權、藍志偉等導演);2007年,由上海唐人出品、李國立導演的38集電視劇《聊齋奇女子》,分「連城」、「俠女」、「辛十四娘」、「宦娘」四個篇章。
此外,還有大量根據原著單篇作品改編的影視作品,如《陰陽判官》《花姑子》《龍飛相公》《白秋練》《鬼妹》《連瑣》《俠女》《香玉》《阿繡》《畫皮》《聊齋狐仙》《非狐外傳》《捉妖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