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拔旗易幟”出自哪裡?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語“拔旗易幟”出自哪裡?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語“拔旗易幟”出自哪裡?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語大全

【拔幟易幟成語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候列傳》:「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

釋義:

幟:旗幟;易:換。比喻推翻別人,自己佔有。

【拔幟易幟成語故事】

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後,率領漢軍攻佔了魏國和代國,接著又在張耳的協助下,帶領幾萬兵東下井陘,攻擊趙國。趙王和主將陳餘在井陘口聚集了二十萬大軍阻攔。

謀士李左軍建議陳餘撥給他三萬軍隊,從小路出發,出其不意地截取漢軍的後勤裝備和糧食;而他的前軍到達井陘時不與交戰。這樣的話,不到十天就可以取下韓信和張耳的頭顱。

陳餘是個讀書人,不愛使用詐謀奇計,認為韓信的兵不過數千,經過千里行軍,已經非常疲憊,可以直接予以攻擊,因此沒有採取李左軍的計謀。

韓信手下的人探聽到這個消息後,十分高興,放心東下井陘。進軍到離井陘口三十里之處,韓信下令休息。半夜裡,他選出兩千名輕騎兵,讓他們每人拿著一面紅色旗幟,從小道來到井陘口山後隱蔽起來,同時對他們說:「我將另派一支軍隊與趙軍對壘,並假裝敗退。這樣,趙軍必定傾巢而出,前來追擊。你們趁此機會快速進入趙營,拔掉趙軍的旗幟,換上我們漢軍的紅色旗幟。」

接著,韓信又派出一支一萬人的軍隊,叫他們背水擺開陣勢。趙軍見漢軍排出兵法上最忌諱的背水之陣,都哈哈大笑,以為漢軍自己斷了後路。

天剛亮,韓信指揮這一萬人的軍隊向井陘口進發,趙軍立即打開營門迎擊。戰了一段時間後,韓信、張耳命漢兵丟掉旗鼓,向水邊退去。漢兵退到水邊陣地,再也無法後退,只得拚死作戰。

這時,隱蔽在山後的兩千漢兵,趁趙營無人守衛,快速衝進趙營,飛快地拔掉趙軍旗幟,換上漢軍紅色的旗幟。而在水邊作戰的趙兵,因遇到背水一戰的漢兵的頑強抵抗,無法取勝,想返回營地,卻見那裡全是漢軍的紅旗,以為趙王已被漢軍抓住,頓時軍心大亂,各自逃命。接著,漢軍兩面夾擊趙軍,結果主將陳餘被殺,趙王被活捉。

——《史記·淮陰侯列傳》

相關內容: 成語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成語大全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