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水到渠成”出自哪裡?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語“水到渠成”出自哪裡?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語“水到渠成”出自哪裡?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成語大全

【水到渠成成語意思】

1、宋·蘇軾《答秦太虛書》:「至時別作經畫,水到渠成,不須預慮。」

2、宋·蘇軾《與章子厚書》:「恐年載間遂有饑寒之憂,不能不少念,然俗所謂水到渠成,至時亦必自有處置。」

3、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問:『如何是妙用一句?』師曰:『水到渠成』」。

4、《歧路燈》.第五回:「後來,果然辦得水到渠成,刀過竹解。」

5、鄒韜奮《雜感·能與為》:「『昔人所謂『水到渠成』,所謂『左右逢源』,都是有了充分準備以後的親切寫真。」

6、清·李漁《閒情偶寄·大收煞》:「須要自然而然,~,非由車戽,最忌無因而至,突如其來。」

釋義:

渠:水道。意指水流到之處便有渠道,比喻有條件之後,事情自然會成功,即功到自然成。

【水到渠成成語故事】

北宋時期,有一個叫蘇軾的人,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都是當時著名的古文學家,世稱「三蘇」。蘇軾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學習,青年時期就具有廣博的歷史文化知識,顯露出多方面的藝術才能。公元1057年考進士時,歐陽修見他的文章連稱:「快哉!快哉!」這一年,二十一歲的蘇軾高中進士。

「自古雄才多磨難」,蘇軾也不例外。當年王安石主持變法,蘇軾站在對立面,幾次向神宗皇帝進言,極力陳述新法的各種弊端。蘇軾的言論自然引起王安石的不滿,王安石通過親信網羅罪狀,上書彈劾蘇軾。蘇軾感到在都城舉步維艱,就請求到外地做官。公元1079年4月,蘇軾到達湖州,到任不久,一場災禍便從天而降。同年七月,御史台(舊稱烏台)派人將蘇軾逮捕,押送汴京(今河南開封),罪名是作詩誹謗朝廷。蘇軾在獄中被關押了一百多天,受審十餘次,慘遭折磨。後經多方營救,於當年十二月釋放,貶為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團練副使。這就是宋朝有名的文字獄——烏台詩案。

蘇軾被貶官到黃州的一段時期,不但在精神上感到十分寂寞,在生活上也是窮困潦倒,捉襟見肘。當時,朝廷給他的薪金已經用完了,蘇家人口又不少,他只得想方設法節約開支。他規定每日的開支不得超過一百五十枚錢,每月初一,他會拿出四千五百枚錢,分為三十份,裝在小袋裡,掛在屋樑上。每天早晨,他用一根平時取畫、掛畫的長叉從樑上挑下一袋,然後就把長叉收藏好。當天用不完的錢,則用大竹筒另外收藏,做招待客人之用。當大袋子裡攢了不少錢時,就再做別的安排。就這樣,蘇軾和家人度過了人生中最為慘淡的四年。

蘇軾在給好友秦觀寫信時,曾說:「平時過日子,一點一點地節省,等積多時再做安排,自然會水到渠成,沒必要做預先的計劃。」在如此落魄之際,蘇軾仍然能夠做到泰然自若,實在非常人所及。這正是: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

——《答秦太虛書》

相關內容: 成語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成語大全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