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主要描寫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三人保護唐僧西行取經,沿途遇到八十一難,一路降妖伏魔,化險為夷,最後到達西天、取得真經的故事。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時至今日,人們對《西遊記》中的許多內容仍然是議論紛紛,如書中一些人物的實力到底孰高孰低,書中一些橋段是為何而寫,該如何解讀等等。除此之外,書中一個重要人物的真實身份也一直被廣泛討論,那便是菩提祖師。作為孫悟空的傳道恩師,菩提祖師只在小說最初登場,此後便再沒有出現。從教授孫悟空種種神通來看,菩提祖師的實力應當相當驚人,但此後他卻沒再出場,著實令人疑惑。那麼,他到底是何方神聖呢?
小說的第一回中,被眾猴尊為美猴王的孫悟空便為了求取長生不老的辦法而踏上了尋仙之路。在來到西牛賀洲後,他發現一座秀麗的高山,於是急忙深入其中,在樹林深處,他遇了一位樵夫,並將對方誤當作了神仙。這位樵夫登場時,吟詠著「觀棋柯爛,伐木丁丁」等詞句,確實氣質超然。
「觀棋柯爛」的典故出自《述異記》,說的是晉朝一個樵夫入山時見到有幾個童子下棋,便駐足觀看了一會兒。等到樵夫準備離開時,才發現自己的斧子已經腐爛,而家鄉與自己同一時代的人也早已經全部去世了。此時樵夫吟誦起這一典故,其實已經在暗示孫悟空上山拜師學藝只是一場虛幻的經歷了。
根據樵夫的講述,他並非什麼神仙,只是恰好與神仙相鄰,因此才學到了上面提到的一套詞。當孫悟空問他為何不拜神仙為師時,他表示: 「我一生命苦,自幼蒙父母養育至八九歲,才知人事,不幸父喪,母親居孀。再無兄弟姊妹,只我一人,沒奈何,早晚侍奉。如今母老,一發不敢拋離……所以不能修行。」
十分「巧合」的是,唐朝初年的高僧六祖惠能和這位樵夫有著相似的人生經歷。根據《曹溪大師別傳》等史料記載,惠能從小父母雙亡,他不得不靠上山砍柴勉強維持生計。惠能祖師最為人所知的恐怕就是其「呈心偈」,即「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四句偈的主旨與《金剛經》當中的「一切皆有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相合,都主張著「明心見性,自證菩提」。
如果《西遊記》的作者在此處是故意化用六祖惠能的故事塑造樵夫,那麼很可能「菩提祖師」的名諱正是來自於「菩提本無樹」一句。既然菩提其實沒有樹,那麼菩提祖師或許也根本不存在。另一個足以印證此說法的,便是菩提祖師所居住的地方,即「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西晉玄學家郭象註解《莊子》時曾寫道:「靈台者,心也。」而方寸其實指的也是心緒,所謂「方寸大亂」,指的就是心緒煩亂。至於「斜月三星」,寫成漢字正是一個斜勾上有三點,即「心」字。通過對菩提祖師居所的命名,作者幾乎是明示了孫悟空學法的地點,那就是「心」。既然孫悟空的學法之處其實就在內心,那菩提祖師這一形象自然也並不真實存在。
從反面來推論,當悟空與樵夫談話時,後者曾經表示:「那祖師出去的徒弟,也不計其數,見今還有三四十人從他修行。」如果菩提祖師真的桃李滿天下,按他的教學能力徒弟應該個個都不同凡響,為何孫悟空此後卻再也沒見過同門師兄弟?另外,書中介紹菩提祖師講課是「說一會道,講一會禪,三家配合本如然。」能夠同時精通各門法術,這樣的人物如果真的存在,又豈會默默無聞。
取經途中路過平頂山時,孫悟空曾經變作小妖磕頭跪拜老妖,當時,他心裡想道:「我為人做了一場好漢,止拜了三個人:西天拜佛祖,南海拜觀音,兩界山師父救了我,我拜了他四拜。」在這裡,孫悟空想到的只有佛祖、觀音和唐僧三人,然而在初見菩提祖師時,他卻曾經「倒身下拜,磕頭不計其數」。按理說,如果孫悟空僅僅是不對外人提起菩提祖師也就罷了,但他在內心活動中都將其忽視,實在有些奇怪。
總的來說,作為一個實力深不可測卻無比神秘的人物,菩提祖師在《西遊記》原著當中起到的作用只是為孫悟空引路而已。根據書中各處存在的暗示來看,孫悟空所謂的學藝其實不過是一場「夢幻泡影」,他真正學習法術的地方就在自己的內心,這也是為何後來菩提祖師和他眾多的「弟子們」再也沒有出現的原因。
相關內容: 菩提祖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