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顯西行之路14載 回國時已經是八十白髮老翁了

法顯西行之路14載 回國時已經是八十白髮老翁了

法顯西行之路14載 回國時已經是八十白髮老翁了

西遊記

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而他的歷史原型,便是初唐高僧玄奘(又稱三藏)。玄奘於貞觀二年(628年)啟程,到貞觀十九年(645年)回返長安,前後歷時十八年時間,學遍印度各國,共帶回經論675部,給中國佛教事業的發展帶來難以估量的貢獻。玄奘回國後,將取經途中的經歷彙集成《大唐西域記》一書,其中不乏神魔傳說,而這也成為後世不少神魔小說的藍本。

玄奘西天取經的事跡被演繹成《西遊記》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儘管玄奘法師取經的經歷足夠傳奇,意義足夠重大,但他卻並非西天取經的第一人。因為早在他啟程西去的229年,便有一位高僧同樣踏上西去之路,並同樣帶回大量的經卷,在佛教發展史上的貢獻同樣重大。此人,便是東晉末年的高僧法顯。

法顯生於并州上黨郡襄垣縣(當時屬於後趙),年僅三歲時便被送入寶峰寺為沙彌,二十歲時受戒,正式成為佛門弟子。法顯奉佛之心非常虔誠,而且行為嚴謹、思想深湛,故在當時有「志行明敏,儀軌整肅」的讚譽(見《高僧傳·卷三》)。

法顯鑽研、宣講佛法多年,每每感慨現有的佛經缺失、謬誤甚多,令人不知所云。為解決這種混亂的狀況,在謀劃多年之後,法顯終於決定西行求法,到天竺國(即印度,也即《西遊記》當中的西天)求取戒律和三藏(經、律、論)。東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法顯與同修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人從長安(時為後秦國都)出發,正式踏上西天取經之路。這一年,法顯已是虛齡66歲的老人。

法顯踏上西行之路時,已是66歲的老人

釋法顯姓龔,平陽武陽人。有三兄並髫齔而亡,父恐禍及顯,三歲便度為沙彌...及受大戒,志行明敏,儀軌整肅,常慨經律舛闕,誓志尋求。以晉隆安三年,與同學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發自長安...引文同上。

法顯一行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敦煌、焉耆等地,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帕米爾高原,歷盡各種艱險磨難,終於達到天竺。法顯遍歷北、西、中、東天竺各國及獅子國(今斯里蘭卡),潛心學習梵書梵語,抄寫經律,共求得六部六十三卷佛教經典,達百萬餘言。

義熙七年(411年)八月,法顯自認為年事已高,加之學有所成,為將求法成果惠及中國,便結束在天竺各國的求法工作,正式踏上回國之路。而此時,曾與他同行的佛友們已經或亡或走或留,只剩下法顯孤身一人返程。

法顯西行及回國路線圖

與玄奘法師不同的是,法顯回程中並未走陸路,而是由獅子國乘商船東歸,中途經耶婆提(今印尼蘇門答臘島或瓜哇島),然後換船繼續北航,原打算在廣州登陸,不料卻因遭遇暴風,船隻被吹至青州長廣郡的勞山(今青島嶗山)靠岸。

法顯登陸後,取陸路,經彭城、京口等地,終於在義熙九年(413年)到達東晉的國都建康(今南京),至此正式結束西天取經之旅。法顯西行求法十四載,歷經海陸三十餘國,回到中國時,已是虛齡八十的耄耋老翁。

法顯回國後,抱著時不我待的態度,加緊翻譯佛經,在建康停留五年的時間內,終於將西行求取的經論全部翻譯為中文,填補中國佛教界的大空白。在法顯翻譯的佛經中,有一部《摩訶僧祗律》(又名《大眾律》),後成為佛教五大戒律之一,對中國佛教界產生深遠的影響。

法顯在嶗山登陸紀念碑

遂南造京師,就外國禪師佛馱跋陀於道場寺,譯出《摩訶僧祇律》、《方等泥洹經》、《雜阿毗曇心》,垂百餘萬言。顯既出《大泥洹經》,流布教化鹹使見聞。引文同上。

在翻譯經卷的同時,法顯還將自己西行取經的見聞彙編為《佛國記》,對所經歷的海陸三十餘國的山川風物、社會民情、海上交通情況等悉數載於書中,成為一部彙集南亞東南亞各國地理、歷史、文化、社會、宗教之大成的傑作,科學價值極高。

《佛國記》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

完成譯經工作後,法顯又來到荊州辛寺,並終老於此。元熙二年(420年),法顯圓寂,時年八十七歲。法顯西行求法的精神激勵了後人,成為諸多高僧效仿的榜樣。稍後的曇無竭及200多年的玄奘法師,之所以踏上西天取經之路,其動力就來自於法顯,由此可見法顯的影響力之深遠(玄奘曾言:「又言昔法顯、智嚴,亦一時之士,皆能求法,導利群生,吾當繼之。」見《大唐故三藏玄奘師行狀》)。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西遊記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